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夜雨寄北》教案(錢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把握詩歌的意蘊,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2. 初步了解作者和創作特點,理解詩句的含義。3. 賞析語言,體會所創造的意境,理解作者含蓄深沉的情感。教學重點:品味詩歌精妙的語言,感受獨特的意境,有感情地誦讀全詩。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 簡介作者李商隱投影出示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詩:同學們知道這句詩的意思嗎?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我對你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說我為不能和你相聚而痛苦,如同紅燭燃燒盡頭,蠟淚才會流干。板書:思這兩句詩是用春蠶、蠟炬比喻思念的感情之深之重,成為名句。他的作者就是李商隱。介紹作者: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一生陷于黨派之爭,被人排擠,浪跡天涯,所以羈旅之思、懷鄉之情是他詩歌中的重要題材之一。2. 介紹課題、背景 出示詩歌夜雨寄北我們來讀一讀詩歌。第一遍, 注意讀清楚字音。第二遍,要求:讀清楚節奏。慢一點,詩的味道通過吟誦才能出來。 第三遍:老師讀。第四遍:學生讀。(配樂)要求:讀得有美感。介紹詩歌背景:夜雨寄北是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二、了解詩意,整體感知。教師: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請一位同學說一說。難點:最后兩句詩的意思三、品味語言,感受意境。教師:讀詩,需要慢慢品味。詩歌中細膩的感情、豐富的意蘊都是隱藏在文字深處的。這首詩是詩人給對方的回信。那么,面對來信,對方是怎么問,李商隱又是怎樣回答的呢?1. 對信 君問歸期未有期主問題:一方是( )地問,一方是( )地答?學生活動:思考揣摩,自由發言。總結:例 一方是急切地問,一方是小心地答。 一方是熱烈地問,一方是無奈地答。 一方是滿懷憧憬地問,一方是深感迷惘地答。 一方是滿懷思念地問,一方是飽受痛苦地答。點撥:換字法讀詩未有期如“恐無期”、“尚無期”、“暫無期”等,均顯得直露,過份肯定了不能歸這個事實,這樣的否定性回答令人失望,對盼歸親人可能造成一種感情上的打擊。唯有“未有期”,把“無期”說成還沒有期,把“不歸”說成將歸,則是極盡婉轉而蘊含曲折。投影出示:義山之詩,妙于纖細。(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兩個“期”字重復使用 詩行的情感負載與音韻變化配合得天衣無縫。“期”字既可是日期,也有期盼之意。一般而言,絕句忌重復用字。但李商隱大膽重復用字,不僅沒有損害詩意,而且音韻上有回環往復之美。這樣的特點也出現在他的其他詩作中,如:投影出示: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莫遣佳期更后期一片不是花迷客自迷飲席戲贈同舍日日春光斗日光日日板書:問 回環往復教師:問中有牽掛,答中有體貼。這就是細微之處情感的溫度。2. 對雨教師:思念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關山阻隔,萬里之遙,此刻,我們的詩人在哪?學生:巴山教師:巴山是什么樣的地方?在地圖上,它只是一個點。在古代,它是偏遠荒涼的地方。楚辭里說: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巴蜀一帶多山,又是盆地,自古以來,交通不便,荒僻崎嶇。官員常常被貶謫在此,所以劉禹錫有詩句說“巴山楚水凄涼地”。在巴山這個凄涼之地,詩人獨自坐在窗前,讀著來信,想著歸期。可是歸期遙遙無期。窗外,一聲一聲,一聲一聲,是雨,落在了秋天的池塘里,落在了滿池的枯荷上。于是,詩人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巴山夜雨漲秋池主問題:揣摩情感,想象畫面。例1:暮靄沉沉心沉沉,巴山重重意重重例2:我坐在窗前學生活動:課堂集體寫作,交流發言。點評:巴山高峻,又地處江邊,本是陰晦多雨的地方,又逢秋夜,雨下得無休無止。這夜雨上籠罩著巴山,下則漲滿了秋池,簡直彌漫了整個天地孤獨如雨,茫茫無邊。寂寞如池,漲滿心田。“漲秋池”精煉得當,給人的感覺是瀝瀝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嗎?是也不是。雨水下多了,池水是要漲的;思念多了,相思也會堆積的,不也正如秋池之水嗎? “漲”字里不僅有時間的流逝,還有情感的波瀾:有等待的漫長,有思念的痛苦,有失眠夜晚的悵惘板書:等融情于景教師:巴山夜雨的晚上,多少思念無人可說,多少孤獨訴說不盡,多少凄涼獨自品嘗,這就是等待的滋味。朗讀指導:情在抑揚中 君問歸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 漲秋池。 3. 對燭教師:這種思念的情感,有朝一日能相互傾訴,該是多么美好!詩人想到了一幅溫馨的圖畫,剪燭西窗。燭光搖曳,照亮了往昔多少落寞孤獨的日子;燭光搖曳,照亮了多少甜蜜歡樂的笑臉!投影出示:剪燭西窗:意為思念遠方的妻子,渴望相聚,秉燭長談離別之情。也指親友相聚暢談。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話題一: 如果沒有“何當”這個詞,就 話題二: 有了“卻話”這個詞,就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后回答點撥:前面一個“何當”,是拉開距離的想象;后面一個“卻話”,是一個大拐彎,合二為一,把空間時間上的大幅度跳躍輕松地連接起來。都是平常詞語,天衣無縫,構成一種曲折而又婉轉的情思,也就是“未有期”的失落和“漲秋池”的悵惘都轉化為會心的喜悅。以時間空間的轉換,表現情感的轉折。總結:話題一:如果沒有“何當”這個詞,就不能告訴我們“共剪西窗燭”這只是作者美好的想象;不能表現出作者對未來重逢深切的期盼之情;不能反襯出作者今日獨對巴山夜雨的凄涼之感話題二:有了“卻話”這個詞,就在時間空間的變化中寫出了人的悲歡離合有了“巴山夜雨”詩歌意境上的反復之美投影出示: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現實之景 實寫)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想象之景 虛寫)巴山夜雨:指客居異地又逢夜雨纏綿的孤寂情景。 點撥:兩處 “巴山夜雨”既是最凝煉的景語,又是最深切的情語;既寫景,又抒情。詩人把自我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都集中在這四個字上。板書:盼虛寫反襯學生朗讀這兩句詩朗讀指導:情在轉折中 何當 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夜雨時。四、背誦詩歌,情境再現。1.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2. 朗讀現代譯詩,感受情境。教師總結:巴山夜雨,淅淅瀝瀝地下在那個思念的晚上,秋天的池塘,積滿了無言的寂寞與悵惘;巴山夜雨,纏纏綿綿地下在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每當我們讀這首詩,我們都會記起,那個被思念浸潤的秋夜,以及人生中無數次的離別和重逢。附板書: 問回環往復思 等融情于景盼虛寫反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