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秋詞(其一)教案(蔣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秋詞教學設計1、 教材、學情分析 秋詞是北師大版初中語文初一上冊第二單元的一首詩歌,作者劉禹錫。本單元主題是秋日擷英。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學生生活閱歷尚淺,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很難把握作者所所寫之景(意象)及其所抒發的深沉而復雜的情感。這不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亦是難點,教師在這個方面應加以點撥與引導。 二、 教學目標1、感情讀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2、領悟蘊含在詩中的人生哲理。 2、 教學過程 (1) 導入:同學們: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每每見秋,或聊發贊美之情,杜牧的山行“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2) 了解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后總結) 1、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2、寫作背景(2) 讀古詩一讀: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要求學生標出疑難字音并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 要求學生在詩歌中劃出節奏 二讀:結合注釋,讀明詩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或工具書了解詩意 遇有疑難問題可以在組內交換看法 三讀:品析意象,讀出情感 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所寫之景物有哪些,思考這些景都帶有什么色彩 (3) 學習詩句(4) 探究質疑1、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秋天有著怎樣的認識和感受?2、 使詩人對秋天有著怎樣的超越古人的認識?3、 作者對秋的獨特認識,是通過怎樣的手法表現出來的?4、 詩人對秋的 這種獨特感受,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態?5、 詩人為什么說秋天勝過春天呢?(用原文回答)6、 詩人通過什么景物來表現“秋日勝春朝”?7、 晴空一鶴排云上,詩人借鶴寄托了什么?8、 秋詞中哪一句詩體現了詩人的豪邁樂觀,抒發了詩人的遠大志向?(5) 歸納提升(6) 悟一悟通過對全詩的學習,想一想,當我們人生路上遭遇困難和挫折時,我們能從詩人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7) 全詩小結(8) 背誦古詩并檢測(9) 拓展延伸1、 關于秋天的詩句2、 出示秋詞其二讓學生背誦(10) 布置作業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把秋詞改寫成一段現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