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秋詞(其一)教案(何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秋詞劉禹錫教學目標:1. 掌握有關文學常識。2. 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 3. 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4. 背誦默寫全詩。教學重點: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學習詩歌的方法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激趣導入: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每每見秋,或直抒贊美之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即使是同樣寫葉,有人說“霜葉紅于二月花”,有人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同的人不一樣的心境給同樣的物著上了不一樣的色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秋的詩歌,感受唐代詩人劉禹錫對秋的理解與感悟。二、 作者作品簡介: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秋詞是詩人被貶朗州時寫的,時年34歲。三、 初讀詩歌,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疏通句意。四、 再讀詩歌,品味詩意:1、為什么詩人認為“秋日勝春朝”?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排”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達效果?3、這是一只怎樣的鶴?這只鶴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五、當堂檢測:1、你認為這首詩最可貴的是什么?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采用了 寫法,采用了 的表達方式,表明了詩人 的觀點。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秋詞描繪了一幅鶴飛沖天的畫面,在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傾訴詩人的情懷。B、這首詩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寫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對秋天的獨特感悟。C、這首詩通過對秋景的描寫,體現(xiàn)了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D、這首詩抓住一鶴凌云這一事物進行描繪,展現(xiàn)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飄浮的開闊景象,體現(xiàn)了激越向上,積極樂觀人生態(tài)度。六、背誦詩歌,拓展閱讀秋詞其二:(1)這兩首詩都描寫了秋天,但各有側重,請從思想內容上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2)這兩首詩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對春的感情評價是否一致?為什么?七、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