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秋詞(其一)教案(秦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秋詞(其一)【教材、學情分析】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學生生活閱歷尚淺,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很難把握作者所寫之景(意象)及其所抒發的深沉而復雜的情感。這不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亦是難點,教師在這個方面應加以點撥與引導。【教學目標】1. 感情讀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2. 領悟蘊含在詩中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學難點】領悟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教學過程】(一)導入: 請同學們先欣賞幾幅圖片,再說說這是哪個季節的景物。(秋天)關于秋天的詩句,你們能說出一些來嗎?(生答)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見課件15)(二)了解寫作背景:(請同學們把從課外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說出來然后總結)(見課件7)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三)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掌握節奏,控制語調,運用停頓,定好重音等)結合注釋,理解詩意,讀出韻律美。(見課件10、11、12)(四)集體朗讀,合作探究(見課件1316)問題1:詩的前兩句用了什么手法? (抓住具體詞語,在詩句旁作批注)明確: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凄涼。也確實是這樣,在文人的筆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獨、寂寞、惆悵的載體,但接下來,詩人卻大膽而充滿豪情地道出對“秋”的理解,對秋的追求:“我言秋日勝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節,遠勝過繁花似錦的春日,表現出詩人被貶后樂觀的心情。問題2: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明確:自古,包含一切,也有例外,為什么這么說,是為了突出下文的“我”。反映作者的豪邁的氣概。問題3:為什么詩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勝春朝”?(名句賞析提示:1.詞語的準確運用。2.情景交融的寫法。3.文字所呈現的畫面美。)名句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飄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更多的是一種高昂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五)感情誦讀,欣賞詩意美(見課件17)(六)歸納提升,試背誦(見課件18)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表現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情懷。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七)學習古詩的方法總結(見課件19)1.解:解詩題、知詩人 2.賞:識字眼、明詩句 3.悟:知詩意、悟詩情 4.讀:感情朗讀、試背誦(八)課外拓展:秋詞(其二) (見課件20、21)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su)人狂。詩意:秋天來了,山明水凈,夜晚已經有霜; 樹葉由綠轉為焦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像春色那樣使人發狂了。 (九)布置作業(見課件22)1.背誦默寫 秋詞 (其一) 2.積累秋詞 (其二) 3.課外收集與秋有關的詩句 附:板書設計秋詞(其一)劉禹錫高揚 悲 對比 勝 樂觀 鶴 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