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秋詞(其一)教案(朱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秋詞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在閱讀要求中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要求”提醒教師在詩詞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習的“有意識”,既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又要重視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一、學情分析:秋詞是初一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詩歌,作者劉禹錫。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學生生活閱歷尚淺,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很難把握作者所所寫之景(意象)及其所抒發的深沉而復雜的情感。這不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亦是難點,教師在這個方面應加以點撥與引導。二、教學目標 分層敘寫【教學目標】1、讀準字音,掌握生詞,把詩歌讀順暢;(C層目標) 2、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A層目標)3、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B層目標)4、背誦默寫全詩。 (B層目標)【教學重點】1.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2. 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教學難點】領悟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意象,讓人不停地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黃的紙張里低吟淺唱,把那縷縷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自古秋魂在心志,有什么樣的心路,就會有什么樣的秋。 1.古人多悲秋:古代文人逢秋必悲,除了秋天肅殺的氛圍以外,還有其它原因嗎?(心態和處境)那么誰能具體說說古人悲秋時的心態和處境?生:孤身在外,與親友離別。生: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生:他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失去了信心和勇氣。生:他們失意之時也失去了志向,用悲觀消沉的心態對待人生。PPT呈現: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凄涼。(納蘭性德)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 (辛棄疾)暮蟬不可聽,落葉不堪聞。 (郎士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清.陶澹人 ) (學生對歷代文人悲秋的原因進行了大膽地推測、合理地想象,為下面理解劉禹錫獨特的人生感悟作了鋪墊。)我雖然喜歡古代文人筆下朦朧的意境和生動的描述, 但不大茍同他們對秋天的態度。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最大的熱情謳歌秋天的美好。2.檢查預習: 1)感情朗讀,體會詩境。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2)細讀注釋,理解詩意。(小組合作集體交流) 自古以來的人們都說秋天是悲涼的,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仙鶴凌云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二)、品味秋意1.劉禹錫對秋天作何評價?找詩中原句“我言秋日勝春朝”2.詩的前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的手法,即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現作者樂觀豪邁的心情。3.“春朝”即初春,你們還記得哪些描寫初春的詩句?生:“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師:初春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然而詩人卻說“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起筆便以議論入詩,創造性地吟出這一不同凡俗的見解。這背后是作者怎樣的處境與心態呢?而且當時詩人的仕途并不順遂“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投影:作者簡介)誰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Ppt:“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世也。” 孟子萬章意思是說,不了解古人的身世和時代處境,就難以讀懂他們的作品,也就難以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聯系劉禹錫的身世與處境,使學生不難發現熱情謳歌秋天美好的詩人有一顆不屈的心靈。)(三)、知人論世 ppt1.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唐代著名詩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著有劉夢得文集。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孟子萬章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世也。”意思是說,不了解古人的身世和時代處境,就難以讀懂他們的作品,也就難以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聯系劉禹錫的身世與處境,使學生不難發現熱情謳歌秋天美好的詩人有一顆不屈的心靈。)詩人并沒有因為被貶而悲傷落志,反而心態昂揚,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因為詩人性格堅強,對未來充滿自信,懷有樂觀豁達的心態。(四)、緣景悟情:體會畫面中的情感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詩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其中所寫景物顯示著詩人思想感情的趨向,是詩人內在的乃至抽象情感的外化,使其表達更形象、具體、生動。秋詞中,詩人劉禹錫就緣情寫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只白鶴身上。1.俗話用鶴立雞群來表現鶴的美麗與高貴,而此時的白鶴卻是孤獨和獨特的,請結合“排”字說說鶴的形象。生:“排”是推開的意思,寫出了白鶴直沖云霄的氣勢。生:白鶴展翅高飛,凌云直上,矯健凌厲。生:這只鶴沖破秋天的肅殺,顯得很勇敢,也揭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小結:一個“排”字,“推開”的意思,寫出了孤鶴搏擊長空的豪情壯志,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這正是詩人雖遭貶謫,卻絕不消沉的頑強意志的生動體現(“緣景悟情”的第一步是分析畫面,要從關鍵詞入手,抓住畫面特征,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只白鶴是身處逆境中的詩人的自我寫照,寄托了了詩人的精神和情感。誰來想象一下詩人此時心理活動。生:我要像白鶴一樣,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要迎難而上。生:我要學習白鶴高遠的志向和堅強不屈的性格。生:我雖然身處逆境,但不能改變志向,要有矢志不渝,奮發有為的精神。不錯,這只白鶴激發出了詩人無窮的力量,使他面對人生挫折時,精神抖擻,永不低頭;這只白鶴引發了詩人滿腔的豪情壯志。(指導學生放聲朗誦3-4句)(五)、拓展:比較山行與秋詞 二者均為寫秋之作,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致,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為主。(要合理開發課堂學習資源,適度向課外拓展,既豐富了學生的積累,又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教學反思: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不外乎熟讀、翻譯、講解、背誦這四步曲,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這節課筆者從詩歌的特點出發,采用啟發式教學的方法,有效地引導了學生,挖掘了學生潛在的悟性與靈性,提高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感悟力、理解力,并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板書設計:秋詞鶴-劉禹錫頌秋 激越向上理趣 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