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24《杞人憂天》教案(曹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杞人憂天教學設計(一)、指導思想及設計依據1.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文言文是華夏先祖們為子孫后代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汲取作者的言語智慧,品味古代漢語的深厚意蘊,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2.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人文性對學生的熏染非常重要,在語文的文言文教學中應注重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突出“自主性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引導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3.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聯系舊有知識,建立起完整健全的知識架構,既有助于學生鞏固檢驗舊有的學習成果,又能幫助學生高效掌握全新的知識。這都將有助于學生迅速且扎實的打好文言文基礎。(二)、學前情況分析1. 教材分析杞人憂天一文選自列子,具有先秦寓言的顯著特點,語言精煉有力,諷刺夸張深刻。對于學生提升對中國傳統寓言題材作品特點的了解有很大幫助。文章抓住杞人憂天,曉之者解憂,杞人釋然這一線索展開,應引導學生嘗試抓住線索梳理課文,找出曉之者開導杞人的思路。本文中曉之者環環相扣,循循善誘的勸導也是值得學習的。此外,文言文學習中,實詞虛詞的含義,固定句式、古今異義的使用以及句讀,都是課文學習的基礎和要點,不容忽視。最后,本文作為一篇寓言,需要學生在適當的引導下發掘出作品諷刺的對象或現象,并且辯證的看待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找出本文內容與生活的契合點,深入思考,有所收獲。2. 學生分析本篇課文選自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雖然本課是最后一單元的課文,但是對于初入中學,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仍然具有不小的難度,學生文言文基礎的積累也處于初級階段,不足以用知識相互印證。教師應保持耐心,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盡可能的在學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識中找到相近相似點,輔助教學,幫助理解。寓言這一知識點,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寓言故事儲備,達到幫助理解寓言體裁類作品特點的目的。(三)、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文從字順,熟練朗讀課文;掌握本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含義以及特殊用法特殊句式;通過本文內容,把握寓言體裁作品的特點。2. 過程與方法預習:讀準、讀通、讀順課文,并借助樹下注釋,基本掌握文章內容;查閱相關寓言,了解寓言的形式和特點。探究:課堂檢測預習成果;教師教授句讀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人物特點,發掘文章主題。拓展:借助課外材料,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看法;聯系生活實際,看待本文觀點,培養辯證思維。復習:溫故知新,通過新舊知識異同比較印證,實現學習效果最優化。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形成關于宇宙的正確觀點,學會用辯證的觀點探究問題。(四)、教學重點及難點1. 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人物特點,發掘文章主題。2. 引導學生全面、客觀的看待本文中的人物和主題,培養學生看待事物的辯證態度。(五)、教學方法和手段朗讀法、對比法、想象法、講練結合、小組合作探究。(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明確題材,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寓言杞人憂天。出示課件: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寓言多用夸張,具有諷刺意味。 二、 預習檢測,朗讀技巧。1、 字音檢測:學生按照教師要求朗讀出示字詞,要求確保咬字準確。教師加以適當引導糾正后,全班齊讀出示的字詞。2、 課文朗讀:學生獨立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做到文從字順。 3、 古文句讀:屏幕上出示文中出現的較難斷句的句子,由學生自由嘗試斷句,并與臨近同學討論后,完成斷句,通過PAD完成上傳,教師隨機抽取樣本,與學生交流討論,歸納技巧。最后,全班齊讀例句后,運用方才總結出的規律再讀課文。三、 通讀全文,梳理脈絡。1、 結合注釋,請簡要說說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學生間相互嘗試說說,交流討論。發表觀點。2、 教師適當指引:梳理一個故事的情節,除了人物、時間、地點,還需要抓住,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個板塊,請同學們到文中去找找。3、 明確:A故事的起因:“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B故事的結果:“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C文中“曉之者”是如何開導“杞人”的?天 積 氣 無所墜日月星宿 積 氣 無所中傷地 積 塊 無所壞 (故事的經過)【注】在分析梳理中,滲透字詞解析,句式分析,特殊用法的講解。四、 挖掘課文,探究延伸。1、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杞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擔憂?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明確:缺乏基本面常識,過分擔心沒有必要的事情。2、 深入思考:你如何看待“曉之者”對“杞人”的勸解?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并說說自己的依據和理由,教師引導。明確:他樂于助人,古道熱腸;卻又由于受限于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勸解的話里也存在許多謬誤。3、 引入材料,幫助解讀:在列子原文中本篇篇末有這樣一句話: “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學生借助已有文言知識,在教師的適當幫助下,理解延伸材料所要表達的含義。并借助這一材料,進一步思考上面的問題。明確: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問題。五、 明確寓意,發散思維。1、 通讀全文后思考:這篇寓言包含怎樣的寓意? 學生交流討論后發言,教師適當引導。明確:諷刺那些害怕不可能發生的災禍、徒然自擾的庸人。2、發散思維:人們常用“杞人憂天”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憂; 也有人認為其中傳達出強烈的憂患意識。 你贊同哪一種看法?說說你的理解。學生提出各自見解,熱烈討論。明確:兩者都說的通,要培養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的習慣。六、 課堂檢測,鞏固所學。1、 小組按順序回答重點字詞含義,學生及時指正。2、 出示選擇題,學生思考后,通過PAD上傳答案,教師根據系統統計的回答情況,適當點評。3、 出示一詞多義的題組,由學生回答,幫助學生區分統一字詞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用法與含義七、 再讀課文,布置作業。1.、學生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課文,注意停頓。2、作業:課后,請同學們每人守紀一到兩個中國古代傳統寓言故事,與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交流。學生齊讀的定義,并找出關鍵。學生按照教師要求朗讀出示字詞。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討論,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技巧的歸納與總結。全班齊讀例句后再讀課文。學生交流討論,并踴躍發言。按照教師提示,篩選課文信息。學生使用找到的信息組織答案,回答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梳理講解中掌握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含義,相關用法句式。學生思考后,依據課文內容作答。學生思考作答,各抒己見,交流探討。學生借助課外材料,輔助思考,進一步理解課文內涵。學生借助已有的文言知識解決材料的理解問題培養辯證地觀點。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及自身理解,分析本文作為一篇寓言的寓意。學生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看待問題的習慣。學生完成課堂檢測,查缺補漏,發現不足。學生帶著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明確課文體裁,幫助學生明確文本特點。預習檢測,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鞏固習得的句讀規律。提升學生的文本概括能力。養成良好的的歸納概括習慣。培養學生信息篩選的能力。鍛煉獲取信息后組織合成答案的能力夯實基礎,鞏固好學生的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深入發掘文本,思考文章內涵。培養學生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問題的習慣。培養鍛煉學生借助已有文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辯證地觀點。明確文章寓意,掌握文章核心內涵。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幫助學生整合同類知識,做到溫故知新,查缺補漏。通過再次朗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學習興趣,功夫在課外。板書設計:杞人憂天 列子【曉之者】【杞人】 憂天 - 釋然 徒然自擾(六)、教學反思本課較好兼顧了課堂流暢性和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有所感悟,有所觸動。但同樣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課堂氣氛的調動仍有待進一步的加強,對于課堂引導方面,許多細節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化處理,以期達到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的目的。課堂一開始的預習檢測及末尾的鞏固檢測,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鞏固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似乎可以采用更為多樣的形式,已達到更令人滿意的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