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24《穿井得一人》教案(周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穿井得一人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 積累基本的文言實詞,培養簡單的文言文閱讀能力。2、 能夠清楚地表述文章的主要內容。過程與方法:1、 朗讀課文,疏通文意,講述故事。2、 多角度探究本文的寓意,拓展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學的興趣。2、 從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識與經驗,指導生活。教學重難點:1、 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疏通文意。2、 引導拓展思維,多角度探究寓意。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千百年前,智慧的先輩就創作出了一些很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呂氏春秋中的一文。二、 初讀課文屏幕上展示要求:1、 讀準字音2、 讀對節奏學生沒讀好的地方,給予指導三、 理解字詞,疏通文意1、 提問: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能理解的字詞或句子。生質疑難句,生交流互助,師答疑明確重點字詞,生回答,師訂正。2、自由將全文拉通翻譯一遍,疏通文意。四、有感情地講故事1、小組交流師導學生對情節中不同人物的神態,語氣做出合理想象,通過表述,展現情節變化。2、 生展示,講故事3、 最后師可針對關鍵語句,引導學生朗讀原文如“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等,體會文言的音韻節奏美。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五、 探究寓意1、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從哪里看出?(抓原文的關鍵語句)否定、批評了什么樣的人和行為?2、除此之外,你還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生思考,自由發言,意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補充丁氏、宋君的角度。避免歧義,舉例:沒有語言環境時,如何解讀“能穿多少穿多少”?遇事調查研究,去偽存真。你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么?學了本文后,你認為可以怎么做?現代信息技術發達,信息傳播迅速,便捷,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一些接受到的消息?小結:遇事可以多角度思考。六、 語文知識積累1、這則故事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像這樣通過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來寄寓深刻的道理,以前學過這樣的文章么?這樣的文學體裁,叫做寓言。(借助教材P132預習提示,鼓勵學生充分運用教材,會得到很大的學習方法的指導。)2、看教材,還會發現課下注釋,“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顧名思義,指導我們應該行事嚴謹慎重,遇事詳察。古代的經典文學作品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智慧與價值,值得我們多閱讀多積累。推薦呂氏春秋中的相關寓言篇目,看文言版本。“引嬰投江”、“刻舟求劍”、“掩耳盜鈴”作業:推薦積累意思相近的成語:三人成虎,曾參殺人,選自戰國策。板書:丁氏表意清晰,避免歧義(學生質疑部分)聞而傳之者不要輕信、盲從、誤傳國人宋君調查研究,去偽存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