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24《穿井得一人》教案(錢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穿井得一人教學目標:1、翻譯課文,掌握翻譯古文的方法。2、朗讀課文,體會古文朗讀技巧。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蘊含的道理,對自己有所啟迪。重點:古文翻譯。難點:寓意的理解。一、交流作家作品資料。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先為陽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繼任相國,號為“促父”,掌秦國實權。秦王政親理務后,被免職,貶遷蜀郡,憂懼自殺。 呂不韋掌權時,有門客三千、家童萬人。他曾組織門客編纂呂氏春秋26卷,內計12紀、8鑒、6論,共160篇,為先秦時雜家代表作。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乃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為當時秦統一天政治理國家提理供論依據。 二、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1、生字詞積累 溉汲2、補充重點詞語。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之:的家無井而出溉汲:而:順接連詞溉:澆灌、灌溉 汲:從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外:居:住 及其家穿井:穿:挖掘、開鑿告人曰:告,告訴。國人道之:道之,講述這件事聞之于宋君:聞,知道、聽說,使知道。于:向、對 令:派遣 對: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人的勞力。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求學探索(如果)像這樣,不如什么都沒聽到。聞:知道、聽說,引申為求學探索。三、質疑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討論并歸納: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2傳說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么意思? 討論并聯歸納: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么道理?討論并歸納: (1) 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2) 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于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3)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5、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 討論并歸納:略四、課堂小結1內容小結 穿井得人這則寓言選自呂氏春秋察傳。“察”即細查明辨,:“傳”即傳聞。穿井得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個有打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誤傳為從井挖出了一個人。告訴我們對于傳聞不要輕信,也不要瞎傳,一定要詳察的道理。寓言的本義是為了說有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于傳聞必須驗之以理。引申到做學問既要注意“經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實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經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訛傳訛。總之,這則喜劇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笑聲,還應該有我們笑過之后的理性思考。 五、作業。1 完成課后第二題。2 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