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24《穿井得一人》教案(孫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1.理解“居、及、聞、道、對、若”等重點詞語,學會調整語序,通順地翻譯句子,理解文章內(nèi)容。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二、 教學重點、難點:從多個角度去思考,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訛傳以及如何避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三、 教學過程:1.將老師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呂氏春秋的簡介。2.自由讀,指名讀,學生互評,糾正讀音和停頓。3.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理解文意。(1)運用“組詞、聯(lián)系所學、辨析比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聞、道、對、若、國”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指導學生合理調整語序,翻譯“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順。(3)全文翻譯,整體把握文章意思。4.按現(xiàn)代文的結構,將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說說理由。(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經(jīng)過:“及其家穿井聞之于宋君。”(3)結果:“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寓意:“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5.根據(jù)老師提供的四個角度,結合具體內(nèi)容,探究寓意。(1)丁氏: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2)聞而傳之者: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3)國人: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4)宋君: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6.聯(lián)系實際問題,加深對文章寓意的理解。播放新聞調查視頻打針西瓜,結合文章談談自己的理解。7.小結。古人云“謠言止于智者”,意為任何謠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會被揭穿及無視。對于一個聰明的人來說,當聽聞一句言論,如果能夠靜下心去理清來龍去脈,思考言論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謠言也一定會有漏洞。而謠言最愛的,自然是那些不經(jīng)思考就隨意相信謠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當一堆沒有思考習慣的“愚者”在一起的時候,謠言的殺傷力,絕不比任何武器彈藥差。8.根據(jù)提示,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