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24《穿井得一人》教案(李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學目標:1.教學生積累常見文言實詞,學會結合上下語言環境準確理解一個詞的詞義的方法。2.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利用關鍵詞語去帶動閱讀的方法。3.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學重難點:1. 教學生積累常見文言實詞,學會結合上下語言環境準確理解一個詞的詞義的方法。2. 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熱點引入,激發興趣由社會當今熱點網絡謠言泛濫成災引出我國古代呂氏春秋這部作品中也記載到這樣的造謠事件,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 理解題意,引發思考將這則寓言故事設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釋題目的意義,引發學生對“得”字的思考。三、朗讀課文,了解案件 要求學生邊朗讀邊思考:案件的內容大概是怎樣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嗎?四、案件重播,抓住關鍵(1)學生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2)請學生說說以下畫線的三句話的意思,再次引起學生思考:“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丁氏:吾穿井得一人。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五、翻譯課文,理解案情1學生對照注釋,抓住重點詞語,自主串譯。2小組討論釋疑,解決不懂詞句。六、整理詞語,積累知識七、依文解言,判斷案情小組合作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如果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1.學生各抒己見2.教師總結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1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確:“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2從不同角度說說,這則寓言給我們什么啟示?(1)(從丁氏的角度來看)在交際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必須做到表達準確、清楚,以免出現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2)(從聞而傳之者的角度來看)不要聽到傳聞就往外傳,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3)(從國人的角度來看)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4)(從宋君的角度來看)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方法、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九、課外拓展三人成虎十、總結收獲十一、布置作業十二、板書設計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丁氏:表述不清聞而傳之者:盲目傳播國人: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宋君:調查源頭,獲得真相謠言止于智者
- 關 鍵 詞:
- 穿井得一人 部編版七 年級 上冊 語文 24 教案 師公 開課 獲獎 設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