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24《蚊子和獅子》教案(李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蚊子和獅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并掌握有關寓言的基本知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3、學會語言分析方法,從語言角度感受人物形象。4、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的概括寓意。【教學重點】1、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2、學會分析寓言的語言。3、學習概括寓言。教學過程一、導入二、簡介與本文有關的知識學法指導課怎樣 分析一篇寓言知識卡片:關于“寓言”(1)寓言,是用假托的精短故 事來表現某種道理,達到勸誡、教育、警示或諷刺目的的文學作品。知識卡片:關于“寓言”(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知識卡片:關于“寓言”(3)伊索寓言: 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文中角色大多是擬人化的動物;內容大部分與做人處事有關;常用最后一句話點示故事的意味。三、課文三析: 情節分析 、語言賞析 、寓意解析。學習活動一情節分析:其目的是了解故事內容、把握情節發展、明確思路層次。情節分析的方法: 概括法。用“情節一”、 “情節二” 領起對故事情節的概括。蚊子與獅子情節分析情節一:蚊子打敗了獅子 (蚊勝雄獅) 情節二:蚊子落入蜘蛛網 (蚊落蛛網)學習活動二語言賞析:其目的是為了欣賞字、詞、句的表現力或表達作用。語言賞析的方法: 闡釋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分析某處語言是怎樣表現了人物或情景的。如何表達賞析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了 ;只個字,就把表現了出 來; 這,不僅寫出了 ,也點 明 ; 是傳神之筆,活畫出 。舉例:1、蚊子和獅子語言賞析“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說明蚊子捉摸 了、抓住了獅子的弱點,以已之長克敵之短。2、蚊子和獅子語言賞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 飛走”只10個字,就把蚊子被勝利沖昏頭腦、忘乎所以的神態表現了出來。3、蚊子和獅子語言賞析“嘆息”與蚊子的勇敢挑戰、“唱著凱歌”構成對比,形成反差,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場。4、蚊子和獅子語言賞析“不料”,沒有想到自己會打敗,表現出蚊子還在認為自己很強大,它還沒有弄明白喪命的原因。學習活動三寓意解析:其目的是為了感受、品悟、分析、傳達出讓人們身心受益的道理。寓意解析的方法: 闡釋法。根據自己對故事的揣摩,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所感悟到的道理。活動建議:1.自由地說一段話,解析你所認為的蚊子和獅子的寓意。2.有條件地寫一段話,解析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可以用上“長處” 與“短處” 、“優勢” 與“劣勢”、 “偶然” 與“必然”三組詞。寓意解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驕兵必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而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的后面也許是災難。這個故事給我們以這樣的警示:有了小小的成績之后, 不要飄飄然,否則有可能撞到意想不到的致命的“網”上。本文啟示我們:世上萬物,各有長處與短處。若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如果失去清醒的頭腦, 以自己的短處去較量別人的長處,就可能走向失敗。本文啟示我們,世上萬物,各有長處與短處。若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 弱勝強。如果失去清醒的頭腦, 以自己的短處去較量別人的長處,就可能走向失敗。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發揮自己的優勢針對對方的劣勢就可能取勝、忽視自己的劣勢不避對方的優勢就可能失敗。蚊子打敗獅子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其中存在著必然因素蚊子有膽量,有智慧。 蚊子落入蜘蛛網也是一個偶然事 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因素 蚊子的驕傲自滿、得意忘形。四、布置作業續寫寓言故事:蚊子打敗了獅子,吹起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不料被蜘蛛網粘住了,還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教學反思1、關于預設。教學時,我未按原先的預設進行,因為預設性的表演會掩蓋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教師仍然是權威,而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仍是被動接受,并未成為課堂的主人。我把課堂看作動態生成的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人地位。教學中,讓學生決定這節課怎么上以及后面系列教學環節的演進都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作適時的點撥與引導,并及時地做出激勵性的評價。因而,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覺提高至關重要。2、關于課堂的不穩定性。語文教學如何教活?我認為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思考,就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更新的思維空間。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寓言寓意的探究,不是用一種方式,且不僅只讓學生從一個角度去探究,還有變化的要求,因此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比如課堂上所提問題,有的學生會選擇蚊子,認為蚊子善于動腦筋,以己之長攻人之短:而有的則選獅子,認為獅子是百獸之王,體力過人,本領出眾;而有的則選蜘蛛,理由是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絲不茍、默默的工作,還有的選蜘蛛是因為蜘蛛善于總結別人的缺點,來攻擊他,學生的回答眾說紛紜。對文中的三個角色都已進行了比較全面、正確的分析、基本上理解了三個角色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達到學習本文的目的。對這則寓言寓意的理解也尊重學生的求異思維,尊重他們獨特的理解與體驗,不妄加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