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 第七單元概述與課時安排 教案
第七單元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經歷了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的長度,探索并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等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分為兩個知識塊: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單元最后安排了“整理與復習”,結合本單元內容,還設計了“鋪地面”的綜合與實踐活動。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面積公式以及探索公式的方法都是以后學習多邊形面積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本單元教材在內容安排和編寫思路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強化“面積”概念的認識和體驗。首先利用學生熟悉的物品比較面積的大小,再比較兩個長方形紙片的大小,從而認識“面積”的概念。通過兩片葉子、方巾和手絹的直觀比較,以及兩個物體面積大小的比較,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實際意義。運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在學生動手測量的活動中進一步認識面積,體會統一計量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認識面積單位時,通過舉出生活中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實物,讓若干學生站在1平方米的紙上等活動,使學生體驗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建立表象。2、探索并自主建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關于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傳統教材都是安排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之后,利用正方形面積公式計算推導。本套教材改變傳統教材的知識建構方式,在學生認識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這些面積單位測量某個物體表面面積的基礎上,讓學生合作研究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這樣編排的目的,首先是淡化以“計算”為途徑的學習方式,強調面積單位和測量活動經驗水平上的構建,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知識,學會探索的方法。3、重視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形成過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既是數學計算的重要知識,又是后面探索多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所以教材特別重視面積公式的形成過程。 教學目標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能用合適的單位測量圖形基物體表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估計給定簡單圖形的面積。2、在比較圖形面積大小,估計、測量面積以及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3、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4、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能克服活動中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重、難點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能恰當地選用測量單位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面積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掌握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并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應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掌握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應用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會比較物品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體驗在同一測量單位下量出結果的一致性。能選擇恰當的面積單位計量不同物體的面積。理解面積單位之間進率的推導過程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建議本單元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后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所以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該注重以下幾點:1、注重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真正理解。2、借助身邊事物,使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3、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梳理面積單位,形成結構化認識。4、讓學生結合實際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面積單位。5、充分利用實際操作,深入理解面積公式。6、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本單元用8課時完成教學。課題課時認識面積1測量面積1認識面積單位1面積單位間的進率1長方形的面積1正方形的面積1(整理與復習)周長和面積的綜合復習1(綜合與實踐)鋪地磚1總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