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靜夜思》說課稿.doc
靜夜思說課稿一、 說教材靜夜思是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8課的一篇李白的古詩,他的詩想象豐富,風格飄逸豪放。靜夜思寫的是游子月夜思鄉之情。作者以一個游子的身份神馳萬里,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一幅鮮明的月夜思鄉圖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表達了游子強烈的思鄉情感。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二、 說學情這首詩通俗易懂,家喻戶曉,有的學生在入學之前已經倒背如流。但是多數學生在朗讀古詩的韻味上缺乏鍛煉。所以教學本詩,應重在吟誦,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綿綿的思鄉之情,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三、 說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要以語文課程的價值與理念為依據,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以情感為基礎,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來設置的:1、知識與能力:會認識會寫生字,結合詩句猜想“靜夜思”、“疑”、“舉頭”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夠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重音及停頓。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思鄉的感情,背誦全詩。四、 說教學重難點1、 重點:會認識會寫生字,結合詩句猜想“靜夜思”、“疑”、“舉頭”的意思。能夠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重音及停頓。2、 難點:體會詩人思鄉的感情。五、 說教學過程結合本課的特點,教學要求,本課設計了四大環節,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采用猜謎語的形式。2、自讀自學,十個生字。3、朗讀感悟,品味情感。4、總結升華。1、 通過師生對話,以猜謎語的形式:“有時掛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誰能猜出這是什么?”從學生的實際入手,針對學生愛表現的特點引起學生對古詩的濃厚興趣,并且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2、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看圖邊欣賞。整體感知課文,體會古詩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中,在欣賞優美畫面和動聽的音樂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 自讀自學。請打開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和讀背方式。仔細觀察,詩里面的字你認識了哪幾個?是怎么認識的?把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挖掘學生已有的經驗,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抓住契機,因勢利導,有效調控教學。讓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識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交流識字方法和當“小老師”活動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字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 多種方法學習九個生字。5、 通過吟誦,吟唱等方法注重對朗讀的評價,提高朗讀能力。教師一定要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在讀中注意對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體驗讀詩的樂趣,感悟強烈的思鄉之情。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使“讀者愛讀,聽者專注”,師生共同探討讀古詩的方法,互聽互評,共同進步,極大地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6、 通過小結感悟挖掘、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進而產生情感的共鳴,進一步體會濃濃的思鄉之情。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