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池上》說課稿.doc
池上說課稿一、教學內容分析:池上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小娃偷采白蓮的情景,全詩細膩傳神,頗有趣味。前兩句寫一個小娃娃撐著小船,偷偷采了白蓮蓬;后兩句寫他不懂藏匿蹤跡,悠然撐船回來,身后浮萍分開,暴露了他的蹤跡。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孩兒的天真無邪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表現了童心的可愛。詩句語言比較通俗,適合小學生誦讀。二、教學對象分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水平的提升,一年級學生在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同學們能夠基本理解池上古詩的意思和所要表達的意境。同時一年級的同學和古詩中“偷蓮”的孩童都處于心智、性格還未成熟的童年時期,能夠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們自覺學習古詩的樂趣,將快樂學習真正的帶入課堂實踐中。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一)教學目標確立合適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關鍵。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編者意圖以及課標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學會詩中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童心的純真和質樸。4、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用一段話寫出來。(二)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體悟詩境,感受童真童趣,具體如下。1、教學重點:(1)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池上,豐富古詩積累。2、教學難點:(1)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兒童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2)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蹤跡”等詞語感受詩人煉字之妙。四、教學方法與過程(一)教學方法古詩教學首先要為學生創設情景,輔助學生去感知語言的意境,強調以讀為本,通過組織生動活潑、循序漸進、科學有效的朗讀教學,引導學生感知語言,感悟形象,體驗情感。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意境。因此,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法:情境創設,興趣引導,讀書指導,啟發式教學法,情讀品味語言、暢談感受、體會意境,討論法,此外還利用圖片、視頻、音頻、Flsh動畫、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們更好的學習和理解池上這首古詩。(二)教學過程步驟目標與內容教學方法整合點與軟件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勾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調動學生想象力,了解該詩有關文學常識。創設情景法興趣引導法通過具體事例和圖片等讓生對該詩有具體印象,Office,Media Player。初讀感知,解意認字 讀準字音,指導生字,了解詩意,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通過讀來感悟詩的意境。讀書指導,啟發式教學法還原古時候兒童的游戲及其童年的樂趣,Office,Media Player。欣賞詩美,找出詩眼拼讀詩句,感受孩童“偷”蓮所表現出的天真和純樸,讓學生說出詩中孩童的憨態可掬,純真可愛之處啟發式教學法,體會法還原人物心理,現場情境帶入,體會古詩中孩童內心,感受其可愛,Office,Media Player。升華古詩,知識拓展古詩升華,發散思維,讓學生們寫詩歌來表達自己對這首古詩的理解和感想,拓展與蓮花、池塘有關的古詩。體會法,討論法學生對學習古詩有系統的認知,將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抽象事物具體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Office,Media Player。五、靈動作業1.古詩新編;2.古詩新唱;3.繼續收集童趣詩。六、教學反思我在教學這首詩時,開始運用“創設情景,感染氣氛,情景朗讀”讓學生對生活中沒的情景有所思考。利用先進的媒體資源展示相應信息,使學生對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認識。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學習欲望。“偷”字作為全詩詩眼,正確理解“偷”字對于學習池上這首詩非常重要。通過老師講解,并結合詩中具體意境,讓學生選擇,學生就自然明白不能理解為“偷竊”,而應是偷偷地、瞞著大人去的。此時,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深情的配樂范讀將詩中的小娃帶到學生中間,更將學生領入美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們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中感受到和詩中孩童一起玩耍的快樂。采用興趣引導,讀書指導,啟發式教學法,情讀品味語言、暢談感受、體會意境,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