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粵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總結.doc
四年級科學下冊知識點第一單元 身邊的植物1、植物按生長環境可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植物按莖的特點可分為:喬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3、白蘭和銀杏都屬于喬木,植株高大,有明顯堅硬的主干。4、白蘭的特點:樹皮呈灰色,長橢圓形,兩面網狀葉脈明顯。5、銀杏的特點:樹皮灰褐色,有裂紋,比較粗糙,有細長的葉柄,扇形,落葉前變黃。6、屬于喬木的植物還有:荔枝樹、蘋果樹、鳳凰樹、榕樹、芒果樹7、月季和茉莉等植物屬于灌木,植株通常比較矮小,枝條叢生,沒有明顯的主桿。8、月季的特點:直立灌木、小枝粗壯、有刺、葉子邊緣有鋸齒,四季開花,花朵較大,有深濃郁的香氣。9、茉莉的特點:直立灌木、小枝圓柱形、葉片較薄,葉脈明顯,微凸起,花朵較小,花冠白色,極香。10、屬于灌木的植物還有:梔子、桂花樹、簕杜鵑、大紅花、黃榕、假連翹、九里香。11、酢漿草和狗尾草屬于草本植物。它們的植株比較低矮,通常具有質地柔軟的草質莖。12、屬于草本植物的還有:葉下珠、苜宿草、含羞草、蟋蟀草、睡蓮、鳳眼蓮。13、葡萄和爬墻虎是常見的綠化植物。葡萄和爬墻虎都長著細長的藤。這類植物自身不能直立生長,而要纏繞在其他物體上,或者借助卷須、吸盤等攀附在其他物體上生長。屬于藤本植物的還有:碗豆、牽牛花。14、睡蓮和荷花都是比較常見的草本植物。它們具有特殊的通氣組織,如氣孔和導管等中空組織,葉子面積較大,有豐富的葉脈組織。15、為使植物適應本地生長條件,植物園常見植物分區種植。有的按植物所需的環境分區,如水生植物區、蔭生植物區、沙生植物區、溫室植物區等;按照植物的形態分區,如喬木區、藤本植物區;按照植物的用途分區,如經濟植物分區、藥用植物分區等。第二單元 動物的需求1、由于生長、運動的維持體溫等生理需求,運動需求要不斷地攝取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2、運動生存所需的六大營養: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分、無機鹽。3、有的動物主要以植物為食,它們是植物性動物;(蝗蟲、黏蟲、蚜蟲、草魚、鴿、鸚鵡、牛、馬、羊、兔等)4、有的動物主要以其他動物為食,它們肉食性動物;(蜻蜓、螳螂、龍虱、鯊魚、帶魚、青魚、燕、鷹、鸕鶿、獅、虎、豹、狼等)5、還有的動物既吃植物也吃其他動,它們是雜食動物。(螃蟹、蜚蠊、鯉魚、鯽魚、烏鴉、麻雀、鼠、豬等)(還有一種:腐食性動物,這一類動物以枯枝落葉、動物的遺體或糞便為食,如蚯蚓、蝸牛、蟹、螺、禿鷲等)6、動物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消化腺:肝臟、胰腺、腸腺、胃腺,能夠幫助消化各種食物成分。)7、動物的消化系統的主要機能是消化分解食物并從中攝取營養物質。8、食物經過消化器官的順序: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9、青蛙等動物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等器官,消化腺包括肝臟等器官。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幫助消化食物,有用的物質被吸收,食物殘渣形成糞便被排除體外。10、水是一切動物帶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之一。有的動物在湖泊、河流等水體中飲水,直接攝取水分;有的動物則從食物中獲取水分。動物都需要攝取水分才能生存。11、水分和其他食物一樣,也是從口腔進入到消化道中,但水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動物所吸收。12、動物的呼吸系統:用鰓呼吸、用肺呼吸 13、魚不能直接呼吸空氣,只能通過特殊的結構魚鰓,來吸收溶解在水中氧氣。14、鰓是魚類呼吸官,是一種特殊的專門適應水中呼吸的構造,它可以把氧氣從水中分離出來。15、水流經過鰓時,氧被毛細血管吸收,同時排出二氧化碳。16、生活在陸地上的鳥、蛇、羊等動物,以及生活在水中鯨、海豚、龜等動物,它們通過肺來呼吸,獲取空氣中的氧氣。17、空氣進入肺中途徑;空氣 鼻腔 氣肺18、動物通過呼吸獲取氧氣,維持身體的需要。19、動物全身的各個氣管都分布了密集的血管,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經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物質以及經呼吸系統吸收的氧,通過血液輸送到動物的全身各處,供體內各種組織細胞的生理活動所需。20、血液流動的動力由跳動的心臟來提供。心臟是人和脊椎動物身體中最重要的一個器官,是循環系統的組成部分。作用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向各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魚的心臟包括一個心室和一個心房。心室與動脈相連,輸送血液到各個器官。心房與靜脈相連,接受血液的回流。21、血管 攝食動物的循環系統 動物的運動系統 躲避敵害心臟 遷徙22、動物通過身體的移動或身體部位的活動,幫助它們尋找食物、哺育后代、逃避敵害等,從而維持生存。23、動物的一些活動是通過運動器官來完成。24、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同,它們的運動器官也不相同。有的動物有翅膀,能在天空飛翔;有的動物有鰭或者蹼,能在水里或睡眠活動;有的動物有足,能在地上行走跳躍或奔跑。25、魚是水中活動的動物。它在游動時,需要在水中保持身體的直立和平衡,控制游動的方向,也需要動力來推動自身運動。26、魚的身上有各種魚鰭,例如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和尾鰭。27背鰭:保持魚體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缺少,魚體會失去平衡而側翻。胸鰭:保持平衡,幫助變換方向,制動;腹鰭:保持平衡,若缺少,魚體或左右搖擺不定;尾鰭:決定運動方向,若缺少,魚不會轉彎,協助尾部提供向前游動的動力;臀鰭:協調其他各鰭,起平衡作用,若缺少,魚體會輕微搖晃。第三單元 運動和力1、要判斷物體是否有運動,先要先擇其他物體做參照。選擇不同的物體做參照,判斷的結果是不同的,2、要判斷物體是否有運動,選擇了參照的物體后,還要根據參照物的位置來判斷物體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3、物體的運動有多種方式,如滑動、滾動、轉動、振動等。4、運用測量的方法能準確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要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除了可以比較相同距離下物體運動的時間,還可以比較在相同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5、方法: 相同距離下,小車行駛所用的時間越短,小車運動得越快;相同時間內,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遠,小車運動的越快。6、人們用速度的大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不同的交通工具運動速度不同。7、小車在啟動、加速、轉彎燈情況下,運動狀態都發生了改變。改變用力的方向,小車就可以轉彎。8、重物越重,說明拉力越大,可以用增加或減少墊圈的方法來改變拉力的大小。9、在橡皮筋彈性范圍內,橡皮筋纏繞圈數增多,產生的彈力會增大,若啟動同樣的小車,小車行駛的距離會越遠。10、風力可以啟動小車,風力越大,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遠。11、當帆面正對著風時,能有效利用風力,小車行駛得比較遠。12、當帆面側對著曲時,風力很難作用于風帆,小車行駛的距離短。13、風力大小和風帆角度都會影響小車的運動情況。14、一個物體在加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會愛到摩擦力的影響。15、測力計算是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力的單位是牛頓。16、用測力計拉動一個物體,使物體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同速度運動,這是的讀數與它愛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17、物體運動時,接觸面光滑程度不同,愛到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第四單元 太陽、地球和月球1、太陽是能發光發熱的星球。太陽具有巨大的能量,照耀著地球,給地球帶來光和熱。2、太陽的特點:溫度高、體積大、質量大、年齡大、是恒星、氣體星球3、太陽的視運動規律是東升西落。4、陽光照射物體會出現影子,一天中不同時刻的陽光下影子的方向的長短變化是有規律的,5、太陽的位置在一天是有變化的,一般使用觀測儀測量是太陽高角度來描述它的位置。6、將觀測儀放在陽光下,和竿影方向相反的就是方向。可利用指南針調整觀測儀的方向,將觀測儀豎竿頂端和地面竿影末端連成一條直線,直線與地面所形成的夾角就是當時的太陽高度角。7、竿的影越長,形成有太陽高度角越小,位置越低;竿影越短,形成的太陽高度角越大,太陽的位置就越高。8、一天中太陽位置變化規律:從東到西9、一天中太陽的高角度變化:低高低10、一天中太陽的高度角規律:小大小11、一天中影子的位置變化規律:從西到東12、一天中影子長短的變化規律:長短長13、太陽鐘,也就是日晷,通常由晷針的晷面組成,晷面上的刻度表示一天中時刻,日晷是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是根據陽光下影子具有規律變化的原理制成的。14、利用日晷得的時間是當地太陽時間,與北京時間有差異,我國目前統一采用的地方時間是北京時間。15、地球是一個球體。16、地球的地軸是傾斜的,并且傾斜的方向保持不變。17、地球的表面是由陸地和海洋組成的。陸地上有丘陵、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不同的地形。18、地球內部存在著不同的物質和結構。科學家根據地震波的數據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19、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20、使用天文觀測望遠鏡是進一步進行月球觀測的最佳手段。月球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21、月相的種類:蛾眉月、上弦朋、滿月、下弦月、新月22、月相的變化規律: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23、月相對著一面永遠是亮的,北對著太陽的一面永遠是暗的。24、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霽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有規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光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生有規律性的變化,從而產生月相變化。25、月球表面遍布一種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坑”稱為“月坑”,也可叫做環形山,月球上的環形山數量驚人,多達三萬多個。26、環形山的特點:數量大、分布廣、大小不一。27、科學家對環形山的形成主要有兩種包解釋:隕石撞擊形成、火山爆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