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復習全冊共6頁.doc
2021最新教科版科學(2017)五年級上冊全冊全單元知識點總結總復習第一單元光1、通常我們把那些自身能發光的的物體稱為光源。太陽、電燈、螢火蟲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2、像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3、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4、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光源的位置、方向有關。5、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6、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觀測儀(日晷)計時。8、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9、光以直線的形式傳播,速度約每秒30萬千米。擋光的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10、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線形式傳播的。與鏡面反射相同,任何物體都能反射光,只不過是光在物體表面的反射情況有所不同。我們能夠看到物體就是因為它們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11、運用光的反射的有額鏡、反光鏡、潛望鏡。12、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的路線發生的變化,叫作光的折射現象。當白光進入三棱鏡時,由于不同顏色的光發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樣,就出現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顏色的光。13、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線。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14、許多光源在發光時也在發熱。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15、匯聚太陽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鏡、凸透鏡。16、人們對太陽能的利用有:太陽灶、點燃奧運圣火、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板。17、太陽表面溫度達6千多攝氏度,內部溫度高達2千萬多攝氏度。18、吸熱本領最強的是黑色的粗糙物體。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熱快。19、物體和太陽光垂直時升溫快。第二單元地球表面的變化1、 地形及地形的特點:地形特點山地地勢較高, 蜿蜒起伏, 層巒疊嶂丘陵高低起伏, 坡度較緩, 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高原面積廣大, 地形開闊, 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平原地貌寬廣平坦, 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勢較高, 中間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3、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以構造運動為主,還會有地震、火山等比較劇烈的運動.會讓地形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陽、水、風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趨向平坦.”4、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球表面與地球的構造有關。地球的內部結構: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組成地殼的巖石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漿巖玄武巖、浮石、花崗巖沉積巖礫巖、砂巖、頁巖變質巖大理巖、板巖巖漿巖玄武巖、 浮石、 花崗巖沉積巖礫巖、 砂巖、 頁巖變質巖大理巖、 板巖5、地殼在不斷地運動,地球內部的巖漿在不停地涌動,有時會通過地震和火山噴發讓我們感受到。地殼的運動常常會使巖層發生彎曲變形。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絕大部分的地震發生在地殼內。7、地震震級較大時會使地表形態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地震有很多類型,有的使地殼斷裂,就形成了斷崖,還有的使地殼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還有就是地殼斷裂,形成峽谷,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還有可能地殼下陷,使山丘變成平原。8、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氣溫、重力、動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9、 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 敘爾特塞火山島、 長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10、 火山噴發對環境的影響: 火山噴發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 比如燒毀森林、 房屋, 掩埋農田和城市, 污染空氣, 導致滑坡、 山崩、 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圍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使森林和莊稼生長得更好; 火山地熱是一種清潔能源, 加熱后的水能作為熱源被人們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巖還是筑路的好材料。11、 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 流水的作用、 植物的作用、 動物的活動等。12、 由于受水、 大氣、 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 巖石破碎, 這種現象叫風化。13、 大風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塊巖石破碎后形成的細小的沙、 土搬運到遠方, 只留下大大小小礫石, 這便形成了戈壁灘。 備帶走的沙子在風或流水速度減小時沉積下來, 日積月 累, 就形成了沙漠。14、 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 如敦煌地區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風的作用形成的。15、 水的作用, 降雨和河流會對地表產生影響,如黃土高原的溝壑是由于水(降雨) 的作用形成的, 黃河入海口的沙洲、 長江三角洲是由于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度減慢, 泥沙沉積) 形成的。16、 土壤是沙、 小石子、 黏土、 腐殖質、 礦物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17、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 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 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 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 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 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18、 地面的巖石、 沙土在水、 風、 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壞和搬走的現象叫作侵蝕。19、 影響土地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無植物覆蓋、 降雨量的大小等。20、 在坡度大的地方, 河流流速快, 土地會被侵蝕; 在坡度小的地方, 河流流速慢, 會發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21、 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 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 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22、 流水、 風、 冰川、 海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23、 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 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 來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24、 保護森林、 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第三單元 計量時間1、時間) 有時是指某一時刻) , 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 (即時長) 。2、 鐘表以(時、 分、 秒) 計量時間, 鐘面上的秒針 每轉動一格) , 表示時間流遞了(1 秒鐘) , 秒針轉動(一圈) 則表示時間流逐了(1 分鐘) 。3、 在不同的情況下, 我們對相同時間) (時長) 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 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 在延伸的,4、 借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 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 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 和投射形成的影子 來測量, 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了也曾被用案計量時間6、 在遠古時代, 人類用天上的(太陽) 來計時。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晝夜交替) 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 單位(天) 。7、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 長短) 會慢慢地發生變化。 日晷“) 與(重表) 是根據(日影長度制成的(計時器) 。8, 在一定的裝置里, 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 用來計時,9、 通過一定的裝置, 流水能夠用來(計時) , 因為滴瀾) 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10, 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違度) 。 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11、 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最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 : 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 記錄它用害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 長期以來, 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人們制作的(計時工具) 越來越精確。13, 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 材料) 等的改進。14、 雖然像(日幕) 。 (水鐘) 以及(燃油鐘) 。 (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鐘, 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 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鐘。 (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15, 同一個單擺每屬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構(單擺的等時性) , 人們制成了(擺鐘) , 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16、 擺的推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 有關。 同一個擺, 擺純越長擺動越慢, 擺繩越短擺動越快17, 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 有關。18, 同一個擺, 擺長越長, 擺動越慢。 (擺長越短) ,擺動越(快) 。19、 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于擺的長度。 (靈長) 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 的距離。20、 (機械擺鐘) 是(擺場) 與(齒輪操縱器) 聯合工作的。第四單元 健康生活1、 人的身體一般可以分為頭、 頸、 軀干、 四肢四部分。2、 健康包括: 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 社會適應良好與道德健康四方面內容。3、 從出生到死亡, 人體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地時期, 對我們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非常重要。4、 影響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 遺傳、 飲食習慣、 營養、 生長環境、 運動鍛煉等。5、 青少年時期, 快速的生長和發育過程會促使肌肉、 骨骼發生變化。 這時, 我們要注意保持脊柱和身體部位均衡負重, 還要注意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6、 骨、 關節和肌肉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 它們相互配合, 使身體進行各種運動。 人體內共有 200 多塊骨頭, 它們相互連接構成了人體的支架骨骼。 分為顱骨、 軀干骨和四肢骨 3 個大部分。 骨骼可以使我們身體進行各種各樣的運動, 同時還具有支撐身體, 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 骨骼不能獨立運動。7、 骨與骨之間可以活動的連接叫關節。 不同地方的關節, 活動方式不同。 如肘關節和肩關節。8、 人體共有 600 多塊肌肉。 肌肉附著在骨骼上, 肌肉收縮帶動骨骼運動。9、 青少年時期, 人體的骨骼和肌肉是發育得最快的, 發育和運動又緊密關聯著。 經常參加活動, 身體可以變得更加強壯, 柔韌性更好, 并且免疫力也會增強。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 肌肉發達, 關節更加靈活。10、 食物中的營養和我們吸入的氧氣, 進入我們的血液后都將通過心臟、 血管等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分, 維持身體的生命活動。11、 在身體休息狀態下, 特別是睡眠的時候, 氧氣的需要量減少, 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也會減少, 心臟會得到較多的休息。 所以合理的休息與良好的睡眠, 會讓心臟更好地工作, 有利于我們的健康。12、 英國科學家威廉 哈維研究發現, 人的心臟可容納約 0. 5 升的血液。 雖然心臟收縮時擠出來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 但也有一定的量。 假設擠出的量是 0. 2 升, 按心臟每分鐘跳動 75 次計算, 鐘從心臟送出的血量就約有 15 升, 乘 60, 就可以知道一小時輸出的血量約有900 升。13、 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 它晝夜不停地收縮和舒張, 推動著血液在心血管內循環流動。14、 腦位于顱腔內, 包括大腦、 小腦和腦干等部分。 腦與脊髓相連。 腦和脊髓聯系著的神經分布到身體的各個部分。 腦是身體的“總指揮”,是人體的控制中心, 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 腦的不同區域控制著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15、 我們的腦是柔軟而又脆弱的, 它需要顱骨來保護, 我們平時在生活中, 也要注意不要讓腦受到劇烈撞擊。16、 腦需要適當的休息。 保證充足的睡眠是大腦保持活力的前提, 此外, 學習一門功課時間過長, 也會讓大腦感到疲倦, 這時適當地活動身體或是聽聽音樂, 都可以讓腦得到休息。17、 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 它總是在不斷地發送和接收信息。 這些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需要通過身體的聯絡員神經系統來完成。18、 神經系統由腦、 脊髓以及與其相連并遍布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所組成。 全身各系統、 器官和細胞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 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19、 人體能夠感知各種環境刺激的器官, 包括眼、 耳、 鼻、 舌、 皮膚等。 當人體受到刺激時,都會由傳入神經將信號傳到神經中樞, 神經中樞做出相應的指令并通過傳出神經使身體做出反應。20、 長期的精神壓力和不良情緒會損害身心健康。21、 人的情緒、 意志、 行為是可以控制的。22、 勇于面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緒表現, 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23、 能通過與他人交流與分享, 獲得合理控制, 管理自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