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 第六單元概述與課時安排 教案
第六單元 小數的初步認識 教材分析“小數的初步認識”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是安排小數知識的單元,主要內容有:小數的初步認識,比較小數的大小,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解決問題。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數學的意義上講,小數的學習是數域的擴展,是學生認知上的一次飛躍。教材上首先呈現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旨在讓學生再熟悉的情景中初識小數,借助具體的量(元、角、分,米、分米、厘米)來感知一位或兩位小數的實際含義,為今后系統學習小數打下基礎。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的特點:1、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具體的“量”的角度展開學習歷程。教與學的新方法(數學)一書中談到,認識小數都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一般有兩條基本途徑:第一途徑是從記錄花錢的數量發展而來,第二途徑是使用米制系統經驗,即以米制系統作為學習小數的基礎。教材的編排正好體現了上述兩種途徑,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借助具體的常見的“量”來認識小數。例如,教材安排從說出物品價錢和物品的長度為主要情境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量上體會和認識小數的含義,不涉及數位、計數單位等概念。在交流討論中還出示生活中常遇到的實例:限高牌上的小數,視力表中的小數,飲料瓶上的小數來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2、 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過程結合起來,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探索。本單元教材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情景下展開學習:在選購玩具、排列名次中探索小數的大小,理解小數的含義。在解決“用快餐”的問題中,經歷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標準(2011)倡導的理念“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目標1、 結合具體情境經歷初步認識小數的過程,會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能讀、寫小數;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能運用小數加法和減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2、 在把商品的價錢、物體的長度改寫成以“元”或“米”為單位的小數,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小數大小以及安排快餐的過程中,發展數感。3、 能從給出的情景中提出小數加減計算的簡單問題,并嘗試解決;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4、 了解小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小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 重、難點重點認識小數,能正確的讀、寫簡單的小數,體會小數的意義。理解用元和米作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并能用小數表示商品的價格和物體的長度。會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能解決與小數大小的比較有關的實際問題。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難點能正確的讀出小數,并能用小數表示商品的價格和物體的長度。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并能比較小數的大小。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用所學到的小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小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建議1 學習前要摸清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小數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識的起點。在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結合“商品價格調查“的實踐活動,學生已經認識過商品標價中的小數,但沒有出現”小數“的名稱。到三年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這種商品價格的表示已經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把握好本單元的知識起點。2 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小學生的很多生活經驗, 以及他們前面所學的整數及其加減法的有關知識, 都能在本單 元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 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 激活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 和相關知識基礎促進學習的正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會學的能力。 3 把握好小數初步認識的學習要求。作為小數的初步認識, 其教學要求應當注意把握三點。 一是本單元不要求離開現實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二是小數的認、讀、寫,限于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三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第一學段小數加減法限定在一位小數,并且根據學生已有的人民幣和小數知識上來進行計算。4 放手讓學生探究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算法。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一個比較適合學生自行探究的學習內容。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潛能要有充分的估計。教學時,應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嘗試計算,驗證答案,并引導他們自己總結計算要點。從而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5、收集小數的相關知識,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 課時安排本單元共安排了6課時。課題課時人民幣與小數1長度與小數1比較小數的大小1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1進位加法、退位減法1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1總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