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八年級下冊美術第1課《文明之光》教案(錢老師公開課).docx
2013湘教版 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文明之光 第二課時文明之光【教學目標】能夠辨識青銅器的主要紋飾。能夠聯系時代與社會生活,運用相關美術知識和歷史知識賞析青銅器。能夠比較、歸納青銅器紋飾的特點,并大膽表述自己的感受。【教學重點】通過對彩陶、青銅器、瓷器的欣賞,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工藝美術發展不同時期的現象、歷史源流以及審美特點,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工藝美術發展不同時期的現象、歷史源流以及審美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增強弘揚民族文化的意識。【教學方法】講授法、分析法、演示法、對比法、小組討論等【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意圖一、 導入 依據或引用歷史資料介紹青銅器。青銅是紅銅加錫或鉛制作的合金,色相為青,故稱青銅。早在夏初,華夏先民就開始制作青銅器,進入中國歷史上長達16個世紀的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造型、紋飾、銘文體現了高度的藝術成就。二、 新授青銅器分類賞析各類青銅器后母戊方鼎。 簡要介紹:后母戊方鼎是中國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所鑄。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方鼎器 型高大厚重,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表明商代冶金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用途:煮或盛放魚肉用,也作為祭祀用的禮器。鼎的結構部位:口、腹、耳、足。造型感受:方正、厚重、莊嚴。裝飾規律:龍紋組成的獸面紋(饕餮紋)、鼎耳雙虎紋飾均為對稱圖形。四羊方尊(商代)器身腹部的四羊圓雕與綫刻紋飾和諧地結為一體形成豐富精細的視覺效果。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動。邊緣棱脊的粗線條增強了器物造型的氣勢。利簋簋腹內底部4行32字銘文記載了武王伐商 “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蓮鶴方壺:識別蟠螭紋: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曲。連續排列紋樣,一般都作主紋應用,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賞析引導:壺身腹部至頸部逐漸收緊,在口部花瓣處展開,烘托立鶴;怪獸、飛龍攀緣向上,形成輕盈升騰的勢態。1青銅器的主要紋飾。2嘗試描述獸面紋、夔紋、龍紋、鳳紋的造型特點。3云雷紋、蟠蝙紋作為底紋使器物形成怎樣的效果? 后母戊方鼎與蓮鶴方壺比較兩件器物,歸納其不同特點和感受。提示:分別從時代、器形、紋飾和對比感受幾個方面人手。收集資料方法討論:如果你要了解青銅器風格的發展變化,需要查閱、收集青銅器的資料,你會怎么做? 三、 課堂、課后練習臨摹青銅器上紋樣參觀博物館或訪問博物館網站,了解博物館及其藏品的作用;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做一個調查報告四、講評選出優秀作業,進行簡評。生生互評;師生點評。四、 總結與課后整理青銅器是為國彩陶藝術之后的又一藝術高峰,其豐富多彩的造型和紋飾,具有重要的書法價值的銘文,既充分體現了高度的藝術成就,也體現了當時的最高科技水平。布置下節課內容。學生觀察,認識青銅器分類 認真分析,通過不同器型的賞析,感受其中的的審美趣味,能用語言表述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思考自己掌握的青銅器紋樣知識,不同時代青銅發展變化的基本特點。思考討論鞏固所學知識,積極參與,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學習與借鑒;找到自己不足,完善并修改作業。【教學反思】(注:本項內容電子稿不填寫,空著,上完課,在打印的紙質稿上手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