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八年級下冊美術第1課《文明之光》課件(王老師公開課).ppt
第一課 文明之光 中國古代青銅器 初中美術 湘美版 八年級下冊,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紀,止于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于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歷了1500多年的歷史。這與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及衰亡相始終。有學者把中國青銅時代從商周至戰國劃分為鼎盛期、頹敗期、中興期、衰落期 4 個階段。也有學者把這一時期劃分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東周前期、東周后期 5個階段,后 母 戊 鼎,后母戊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后母戊鼎。發現于1939年,1959年開始作為鎮館之寶收藏于國家博物館。,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餮(to ti)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是龍的第五子。,“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夔,一足,踔而行。”,“尊”是古代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原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縣,屬于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采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圖像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狀有機地結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厘米,稱“立鶴方壺”,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稱“蓮鶴方壺”。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 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只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只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云 雷 紋,鳳 紋,蟠 螭 紋,螭是漢族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屈。,年代:商 饕餮紋單柱爵,1954年河南鄭州楊莊出土,飲酒器,商代前期,高18.7厘米,流尾長14厘米,河南省博物館藏 腹部分段,較為平直而深,頸部加粗,流較大,挺直向前伸出,單柱,柱帽很大,三足作三棱錐形,細而長,腹部一側有圓弧形腹部裝飾有饕餮紋。這件器物體形渾厚穩健,顧長挺拔,是眾多青銅爵中一件罕見的珍品。此爵主要珍奇在它的單柱上,青銅爵一般都為雙柱。據考證,有人認為它是用來懸掛過濾酒渣的網子的。后來此柱的實用功能逐漸減少,更多是作為一種裝飾。如此圖所示爵的柱應當就是一種造型裝飾,用來增加器物的向上的動勢,因此估計它應該是商代晚期的器物。,大膽猜測青銅器的實用功能。,嘗試紋樣設計吧,當地時間2017年4月26日,據韓聯社消息,駐韓美軍開始往韓國星州高爾夫球場搬運薩德反導系統。 央視新聞客戶端援引韓聯社消息稱,駐韓美軍于當地時間26日凌晨4點30分鐘開始往星州高爾夫球場搬運了“薩德”反導系統。據韓國軍方透露此次搬運的是“薩德”反導系統的各種裝備,如移動發射臺、X雷達系統、反導系統、交戰指揮所以及發電機和冷卻機等設備。,根據以上材料 參考獸面紋 蟠螭紋 設計一面中華人民解放軍伐美軍旗(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