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概述與課時安排 教案
第一單元 年、月、日 教材分析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表和時、分、秒,并能計算較簡單的經過時間,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兩年多學校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認識24計時法;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認識平年和閏年。從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看,本單元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了解24計時法;二是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傳統教材一般都先認識年、月、日,再了解24計時法,本套教材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先了解24時計時法,學習計算經過的時間,再認識年、月、日。這樣安排教材內容,既符合知識的發展規律,又適應學生的生活經驗。首先,年、月、日雖然是人們日常生活非常熟悉的詞語,但是人作為時間單位來認識,既需要了解1日是24時的知識基礎,又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從現在教材的安排看,因為24時計時法與前面學習的“認識鐘表”和“時、分、秒”聯系更為緊密,而且隨著生活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用24時計時法記錄時間的事物處處可見,如車票、電視節目時間預告表、電器上顯示的時間等。學生對24時計時法已經不陌生,所以先學習24時計時法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便于后面的學生認識時、分、秒的基礎上,認識年、月、日,以及了解它們的關系。 教學目標1結合生活經驗,了解24計時法,知道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之間的關系和區別;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并能判斷平年和閏年;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經過時間問題,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決方法,并嘗試解釋計算方法和結果的合理性。3能探索并發現月歷表中的一些數學規律,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并解決有關日期的實際問題,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4進一步感受時間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時間觀念,養成遵守時間,愛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 重點、難點重點1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2正確計算經過的時間。3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認識大、小月,能正確判斷閏年、平年。難點1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的互化。2理解“時刻”與“時間”的意義及區別。3能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教學建議1、 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由于年、月、日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生活實際的素材。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通過探究活動,深刻地體驗事件與時間的關系,逐步地建立較長時間觀念。2、 用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知識,發展應用能力。年、月、日知識點多,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梳理得出年、月、日的相關知識,然后進行記憶。這樣的教學,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積累學習活動經驗和發展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當通過創設一些現實性情境,多途徑地引導學生經歷觀察、記錄、交流、推理等學習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建構知識、積累活動經驗的同時,提升思維水平,發展應用能力。3、 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由于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教學時,應使用鐘表模具,加強對鐘面的觀察和操作,引導學生觀察一日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鐘面數字、時間及圈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在教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和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和思考,掌握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 課時安排本單元用5課時完成教學課題課時24時計時法1同一天內經過的時間1經過若干天的時間1年、月、日1平年、閏年1總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