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第一單元《厘米、分米、米》教學設計.doc
第一單元 厘米、分米、米第1課時 厘米的認識教學目標:1、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2、在測量、交流等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體會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能估計較短的物體,培養初步的估測意識。教學重難點:認識厘米,會用厘米作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體會厘米的含義。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測量二、自主探索交流體驗1、估計鉛筆和蠟筆的長度,2、用蠟筆量出鉛筆的長度,驗證自己的估計。3、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滲透歸納出測量的方法。4、激發學生用實物測量桌面的長度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為什么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導學生用統一的工具(小棒)去測量。5、教師談話引出直尺。6、認識長度單位:厘米。(1)引導學生觀察直尺。(2)引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3)引導學生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方法,并測量物品的長度。測量橡皮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方法。測量新鉛筆的長度,學會估計、測量,進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三、綜合實踐拓展應用1、小組合作,完成練一練第2題自選幾種學習用品,先估計,再測量,把結果都填在統計表中。2、“個人特別小檔案”活動。從生活實踐引入,溝通數學與相識生活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交流歸納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估測意識,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出測量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做工具(單位)去測量另一物品長度的過程。親自參與測量活動,通過匯報交流,促使學生體會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測量方法多樣化,提高操作能力。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討、匯報,激發學生參與測量活動的興趣,始終保持積極主動地參與測量、思考、匯報、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始終經歷反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直尺,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含義。測量、劃線、用手比劃、舉出實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應用厘米做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嘗試估計,學會測量。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與同伴共同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中取長補短,進一步嘗試估測和學會測量,而且充分體驗與同學合作解決測量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學習測量,感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測量延伸到課外。教師談話:(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要知道這支鉛筆的長度,我們怎么辦?要知道這支臘筆的長度我們怎么辦?要知道課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辦?分別引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揭示課題我們都要進行測量。本學期第一節數學課我們就學習測量。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請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等于幾根蠟筆的長度?學生估計后發言。要知道估計的是否準確,就要測量。下面就請你拿出一根鉛筆和蠟筆來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準不準。學生試量后交流。(可能出現不同的量法)首先教師通過談話過渡引出用身邊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教師提示參與活動的方法:先估計課桌面的長度有幾個測量物體那么長,然后再測量,預設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用鉛筆來量的課桌的長度,有4根鉛筆那么長;用文具盒量的課桌的長度,有3個文具盒那么長;我們是用拃量的,大約有6拃。教師談話和學生一起思考、感悟為什么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鉛筆量,還有用拃量;測量的工具不一樣,所以測量結果不同。教師引導:要是我們測量的課桌的長度結果一樣,我們必須用同樣的一種測量工具而且一樣長的來測量。下面我們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結果是多少?請學生用一樣長的小棒再測量一下課桌面的長度。(學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匯報交流)教師:今后測量長度只要都用這樣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嗎?(讓學生質疑)別人沒有這樣的小棒怎么辦?看來要知道物品的長度,就要使用統一的工具和長度單位來測量。那現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教師:請大家都拿出直尺,認真觀察一下,然后用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后交流匯報: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數字0、1、2、3、4;還有cm等。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一個長度單位。“厘米”用字母“cm”來表示。請大家找到1厘米,從“0”到“1”就是1厘米長。請學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手比一比、在練習本上畫一畫1厘米的線。然后進行比較,結果都一樣長。學生自由找出幾種約長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寬度、圖釘的長度、訂書釘長度等。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確測量物品的長度嗎?請大家用直尺測量一下一塊新橡皮的長度,測量、交流、匯報,同時展示他們的測量方法。重點讓學生展示要從“0”開始量。教師引導學生測量新鉛筆的長度:要求先估計,再測量。然后交流、匯報,說出是如何測量的,和測量的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參加測量活動:然后展示各組的測量成果,表揚合作出色,測量正確的小組同學,并以發“合作優秀”卡獎勵。學生在測量前往往不喜歡先估計,教師應給與重視:可讓學生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準確,這樣也有利于學生估測意識的培養。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有效的進行,可以這樣安排:學生前后桌4人一組,分工測量文具長度,測量前每個人都要估計,填在估計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測量,一人監督,一人讀書,一人記錄。如此輪換分工,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接近,誰測量、讀數不出現錯誤。教師深入到各組參與,指導。學生隨便測量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然后填“個人特別小檔案”表。第2課時 米的認識教學目標:1、經歷以米、厘米為單位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并會估計物體的長度。2、在活動中體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重難點:體會米的含義,知道厘米、米之間的關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教具準備:新鉛筆、米尺、數學課本、文具盒、1米多長的繩子。一、創設情境1、師生利用課前共同準備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測量小組中各物品的長度。2、指導學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繩子的長度。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隨機比較、選擇用哪些測量工具比較合適。(主要是直尺或米尺)3、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長度。二、體驗探究1、認識米,、知道1米有多長。2、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3、學生在觀察、交流過程中認識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歸納: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4、讓學生聯系身邊的事物,找出幾種長度是1米的物品。三、實踐應用1、1米大約等于幾枝鉛筆的長度?2、學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較大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測量活動。3、出示書中5頁練習題。4、課外小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物體的長度。讓學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為后面的測量做好鋪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動手操作親自感知,從實踐中總結出“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做單位”。對1米多長的繩子的測量以及1米20厘米的書寫既是對用米做單位的再次體驗,又為后面的練習做好了鋪墊。讓學生以一把米尺為準,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這種徒手做動作既使學生感興趣,樂于參與的活動,又是讓學生再次體驗,從而建立1米有多長的空間觀念。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數,從而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觀念,并通過數自己探索出1米=100厘米。聯系生活實際,第三次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根據低年級孩子的認知規律,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身邊的數學為窗口,將學生的視野拓展到豐富的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從中體會數學知識的重要作用,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已經建立1米有多長的空間觀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對比較短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比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進行鞏固練習。同桌合作進行測量(對個別測量方法不正確的,教師進行指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做單位。請學生說出哪些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做單位。請你們用尺子(包括米尺)來測量一下繩子的長度。指導學生總結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做單位。開展測量課桌的比賽,看那個組測量的又快有準。可能有的學生用自己的尺子測量,有的學生用老師準備好的米尺進行測量。匯報交流時學生很容易比較出用米尺測量又快又準。你們還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需要用米作單位?小朋友們,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用米做單位,那么你們知道1米到底有多長嗎?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老師告訴你們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就是1米。預設可能:有的用手感知;有的會看一看1米到自己哪兒;有的學生會說墻圍的寬度是1米 。學生可能有多種方法讓學徒手比劃1米的長度,1米的高度;米尺上有多少個1厘米。讓學生觀察一下米尺上的1厘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數一數有多少個1厘米。學生通過一邊做動作,一邊歸納比劃:1厘米這么長,100個這么長就是1米。小朋友們,你們能從教室中找出幾種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嗎?可能找到:教室中的日光燈的長度、黑板左右兩邊的長、門上下兩邊的長、課桌的長等。在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花池的寬、我小弟弟的身高、我家電視的寬先估計,再測量先讓學生用手比劃1枝鉛筆的長,再比劃2、3、4、5、枝鉛筆的長度,從而估計出1米大約等于幾枝鉛筆的長(5或6枝)讓學生先估計教室中的黑板、門、講臺等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然后再進行實際測量。重點使學生學會測量結果不夠整米時,怎樣描述測量的結果。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讓自主進行實際測量。(教師適當進行指導)適時進行匯報。第3課時 認識分米教學目標:1、經歷小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與厘米的關系的過程。2、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3、在與同學合作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與同伴解決問題的經驗。了解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具準備:米尺、尺子、線繩、電腦課件、長紙條。教學重難點:1、知道1分米有多長。認識米與分米、分米與厘米的關系。2、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教學過程:一、問題情境1、師生談話,回憶、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長度。2、通過觀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分米”。二、體驗探究1、認識分米。2、小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間的關系。(1)觀察直尺得出分米與厘米的關系。(2)探索分米與米之間的關系。(3)小練習。三、實踐應用1、鞏固練習。2、本課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了解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師生動手操作,鞏固已有知識,在此基礎上引出新內容,讓學生直觀感知長度單位“分米”。通過觀察與實際操作讓學生直觀感知1分米的實際長度。初步感知分米、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通過用手反復比劃,使學生充分感知1分米的實際長度。通過觀察想象,加深學生對分米的認識。在小組合作中讓學生真正體驗到1分米的實際長度,及時內化所學知識。達到對分米的真正體驗。小結:有了上面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米和分米,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間的關系,相信學生能學會,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時的反饋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及檢驗學生應用新知的能力。改變以往教師單一出題的形式,由學生出題來考其他的同學,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同時也加大了訓練的力度。達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通過學生身邊的數學,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對數學有親切感。并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先展示兩根線繩(一根長1米,1根長1厘米):現在老師要考考你們的眼力,比一比,看一看老師手里的繩子大約有多長?你們的眼力可真好,簡直就是火眼金睛了 。看:老師這還有一根線繩(師拿出1分米的線繩)。請同學們再用手比一比,并想一想:這根線繩與剛才拿出來的這兩根線繩比較有什么不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后說:這根線繩用什么長度單位表示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個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教師板書: 分米(dm)認識1分米的實際長度。(1)請大家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數,數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長。用手比一比。這10厘米就是新的長度單位“1分米”。觀察直尺上的一分米的長度你能知道什么?1分米就是10厘米,教師板書:1分米=10厘米。學生齊讀兩遍。學生伸出手比一比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的實際長度,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腕到指尖大約有多長?現在我們大家來在教室里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閉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請大家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紙條,量出1分米、2分米、3分米的長度給同桌看,互相驗證一下是否準確。認識米與分米的關系。(1)我們再來數數,米尺上有多少個1分米。1米和1分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得出1米里有10個1分米。 1米=10分米(2)請學生想想,已經學會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小組討論得出: 1米=10分米=100厘米你們可真聰明,老師可要考考你們。50分米=( )米100厘米=( )分米=( )米 3米=( )分米 40厘米=( )分米現在我們來做個小游戲,檢查一下你學的怎么樣?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運用今天你學會的知識出兩道題,考考其他組。數學活動:談話:同學們,假期里去旅游,你坐火車買票了嗎?你知道乘火車時購買兒童票的有關身高的規定嗎?(出示情景圖)可以根據圖或自己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身高的規定?第4課時 我們的測量教學目標:1.經歷選用合適的工具,選擇適當的長度單位測量身體某部位或物體長度的過程。2.使學生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體會測量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估計意識和習慣。教具準備:直尺、米尺,記錄卡片。教學重難點:了解自己身上的數據,能用手拃、步長等作標準估測物品的長度。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活動。利用體檢場面,請同學們在小組中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按體檢表上的要求進行估計和測量。二、自主測量、體驗探究。1、學生分組活動,自主操作記錄自己的現在。2、小組間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并說一說在測量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你們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解決的呢?”3、突出問題:“在測量物體時應注意哪些問題?”請學生解決。三、實踐與拓展。充分放手,讓學生到室外自主測量。充分把握教材資源,通過情景的再現,將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以爭當出色的小小測量員這一情節,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使學生得到知識技能的互補,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通過小組間的匯報交流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多角度的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又讓學生加深了對測量方法的掌握與應用教師的指導和評價是必不可缺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積累測量的實際經驗。把剩下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來到戶外,通過小組活動,在學生的互相檢查交流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讓他們逐漸學會認識他人,學會合作學習。培養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我們的密切聯系。教師談話:告訴大家一個消息,為了調查同學們的發育情況一會兒要對你們進行全方位的體檢, ,測量自己身體的這一項就由我們自己來完成.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準備的工具,認真完成此項任務,一會小組交流,看看哪個小組完成的好,誰是出色的小小測量員。學生興高采烈地準備認真完成此項任務。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并給予適當的指導,提示。預設小組活動結果:小組一:我們小組分頭測自己的手長、腳長,其他的小組合作完成。測量前要先估計一下物體的長度,選用合適的工具,這樣會方便很多。小組二: 通過測量,我認為我們組的是全班最高的,他125厘米。小組三::到底是1米29厘米高還是125厘米高呢?一個用米,一個用厘米,長度單位不統一,怎么進行比較呢?小組四:要先統一長度單位, 小A 1米29厘米 就是129厘米,129厘米比125厘米長,因此小A最高。小組四:什么是一步長?小組五:我們組課前就問過家長,是從前腳尖到后腳尖的距離算一步的長度。第五小組能夠做到積極質疑并自己先找答案,非常好,頒發給他們一顆積極鉆研星,我們要向他們小組學習。小組七:我們不但完成了規定的測量任務還利用剩余的時間測了課桌間的距離,椅子的高度。學生一定會自己總結出答案:生一: 要統一長度單位。生二: 要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生三: 第一要先估計一下物體的長度,這可以讓我們更準確的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測量。師小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要先估計一下物體長度,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去測量物體,那就是一個出色的小小測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