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級下冊音樂2聆聽《阿細跳月》教案(陳老師公開課).docx
阿細跳月教案教學目標:1. 記憶音樂主題,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旋律特點。2. 通過欣賞,簡單學習彝族“跳月”的基本動作,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我國民族歌舞的特點,從而使他們熱愛祖國的民族歌舞。教學重、難點:1. 學習四五拍子,掌握“跳月”的基本節奏型。2. 了解阿細跳月的風格特征,會唱主題旋律。能夠在音樂中聽出主題旋律。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1、 欣賞歌曲快樂的啰嗦。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到云南的一個少數民族村寨去做客,你們聽一聽,猜一猜是哪個少數民族呢?(彝族)師:同學們知道這首樂曲的名字嗎?這首樂曲叫快樂的啰嗦。說說對這個民族的音樂有什么印象嗎?今天我們就到彝族山寨看看吧!2、教師出示圖片,并簡介彝族的風土人情。彝族是我國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少數民族。圖片1、2:這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景色秀麗迷人; 圖片3:這個民族的服飾以黑色為主,因為這個民族崇尚黑色,也被稱為“黑族”;圖片4:這是一個善于釀酒、飲酒,形成獨特酒文化的民族;圖片5:這個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火把節”。圖片6:這個民族的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在“火把節”上他們常常聚在月光底下圍著篝火一起舞蹈,稱“阿細跳月”。其實,關于跳月的傳說眾說不一。有的說起源于勞動,在刀耕火種的年代,燒過的灌木容易扎到腳掌,所以在翻土播種的時候常常跳起跳落,后來演化成舞蹈;還有說阿細山寨因天火成災,阿細人奮勇撲火,因大地被燒燙,所以雙腳輪換彈跳,形成了跳月的基本動作。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男舞者彈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節奏鮮明,情緒歡快。由于在表演中習慣使用三弦進行伴奏,阿細跳月也叫大三弦舞。簡單介紹三弦聽音色。 又稱“弦子”,彈撥樂器,三根弦,音色粗礦豪邁,音色響亮、渾厚,是我國許多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重要伴奏樂器。二、學習跳月舞步,學習主題音樂。1、節拍。師:同學們,今天大家跟著老師也一起來學一學這個跳月的基本舞步好么?老師播放主題旋律音樂,示范基本舞步,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數一數,每個樂句有幾拍?(3+2律動感)讓學生一起來學一學。說說這個旋律的節拍是什么 ?(5/4拍)說說這個節拍給你的感覺?2、 主旋律學習。出示旋律,再聽說說有幾個樂句組成?每個樂句的哪里相同?(末尾)跟老師合作演唱,老師唱前面,學生唱相同處,再換回來。請學生跟琴演唱。學會后,分組或加速演唱,感受歡快的情緒。3、 出示圖片,介紹創作背景。剛才我們所學的旋律就是來自于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樂曲叫阿細跳月。它是由中國民族音樂作曲家、指揮家彭修文根據該舞蹈的音樂,改編而成的民樂合奏。今天我們欣賞一首民樂合奏阿細跳月。三、欣賞樂曲。1. 初次聆聽樂曲,說說全曲情緒如何? 2. 分段欣賞樂曲。1)聆聽樂曲引子部分。(出示課件)說說它的力度如何?它仿佛表現了怎樣的情景?引子用彈撥樂、鑼鼓輕輕敲奏,表現了男女青年在月光下聚集起來。2)聆聽樂曲阿細跳月第一部分。提問:這一樂段的音樂在哪個音區上?在力度有什么變化?速度怎樣?是用什么樂器主奏的?(音區在高音區上,力度由弱到強;好像篝火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這一段是用高音笛子、三弦等樂器進行領奏的。)出示這兩種樂器的圖片再次聆聽樂曲第一部分。要求學生可邊聽音樂邊模仿(女生模仿笛子、男生模仿三弦)。2. 聆聽樂曲阿細跳月第二部分。1、提問:這一樂段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景?音區有什么變化? (音區比第一樂段低了;好像篝火邊聚集的人越跳越高興。)2、再聽樂曲第二部分,能不能用手劃出每次主題音樂出現時音區的因高位重。3.聆聽樂曲阿細跳月第三部分。提問:這一樂段與哪一樂段相似?速度與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景?是用什么樂器主奏的?(與第一樂段相似,速度越來越快;好像越來越熱鬧;達到樂曲的高潮部分,以全奏的形式展現了宏達的舞蹈場面。)再次聆聽樂曲第三部分。最后高潮部分,情緒和力度最強的部分,你能不能用動作模仿你最喜歡的樂器演奏?學生模仿彈奏樂器的動作表現。4.全曲欣賞,說一說主題音樂一共出現了幾次?5、請完成表格填寫引子第一樂段第二樂段第三樂段音區速度力度5. 欣賞阿細跳月舞蹈創編視頻。四、課堂小結一直以來,阿細山寨就流傳著“活著不跳樂,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響,腳底板就癢”等諺語。這首由彭修文改編而成的民樂合奏阿細跳月在新千年第一個春天,悠揚、歡快的“阿細跳月”旋律在音樂圣殿維也納金色大廳作為全世界迎新春音樂會的開篇再次轟然奏響。它足以證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阿細跳月像一朵盛開在云嶺高原上妍麗的山茶花,美麗著一方神奇的紅土地。希望同學們經過今天的學習,能夠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
- 關 鍵 詞:
- 阿細跳月 人音版 六年級 下冊 音樂 聆聽 跳月 教案 陳老師 公開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