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12.1《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教案(陳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反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本節內容反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是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的第二課時,其中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抽象,學生難理解。教學設計思路是:先通過一個簡單的相反動作游戲,回顧神經系統的組成,并提出問題:神經系統是如何作出反應的?引出反射概念。接著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察縮手反射,并組織學生完成“蠟燭火焰”的縮手反射活動,通過這兩個活動來幫助學生構建反射的概念,接著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舉出許多屬于反射活動的例子,以及區分反射和應激性的概念,從而加強學生對反射概念的感性認識。然后,圍繞與“縮手反射”相關的問題,提出完成反射活動的結構組成反射弧,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詳細介紹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的概念。接著通過分析高級神經中樞和低級神經中樞的區別,讓學生明確縮手反射的反射活動。然后介紹膝跳反射實驗,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對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有更直觀的感受,也加深學生對反射弧概念的理解。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概述反射的概念(2)描述反射弧的結構(3)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能力目標通過縮手反射實驗和膝跳反射實驗分析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探索的精神三、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結構、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教學難點:反射弧的結構、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四、教學方法實驗法、講授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五、教學流程環節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相反動作游戲,提出完成該游戲主要依靠哪一系統參與反應呢?該系統的組成包括哪些?回顧舊知后,提出神經系統是如何對這一活動作出反應呢?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并思考問題環節二直觀感受,分析概括教師:(1)播放關于縮手反射活動的視頻,讓學生觀察視頻中的廚師的反應;(2)組織學生演示“蠟燭火焰”縮手反射實驗,讓學生觀察被試實驗學生的反應;學生:觀看視頻、積極參與“蠟燭火焰”縮手反射實驗并記錄被試學生的反應教師: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1)這個縮手的動作主要通過什么系統來完成?(2)這個縮手的動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大家遇到這一相同的情況時,反應是否一致?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反射的概念: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作出規律性反應叫作反射。接著讓學生思考和討論舉出生活中生物所產生反射的事例。學生:舉出關于反射的例子,并討論反射與應激性的概念的區別教師:根據學生所舉出的關于反射的例子區別應激性和反射的概念,從而加深學生對反射概念的理解。教師:提出問題引出反射的結構基礎:縮手反射受不受大腦的控制?當碰到灼熱的物體時,先縮手后感覺到燙還是先感受到燙后縮手?接著詳細介紹反射弧的五個組成部分。并說明感受器是接受信息、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是傳到信息、神經中樞是處理和分析信息、效應器是作出反應。其中對信息的處理和分析能力的不同將神經中樞分為低級神經中樞(主要是脊髓和腦干)和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層),而到達高級神經神經中樞的過程中傳導過程較為復雜,因此相對于低級神經中樞而言作出反應的時間較長。學生:按照教師的講解嘗試分析:縮手反射受不受大腦的控制?當碰到灼熱的物體時,先縮手后感覺到燙還是先感受到燙后縮手?并分析縮手反射的反射弧。教師:總結縮手反射是天生、迅速的、無意識的反應,其神經中樞為低級神經中樞(脊髓)。教師:通過視頻介紹膝跳反射實驗,并讓學生嘗試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學生:觀看視頻并嘗試寫出縮手反射的反射弧。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同學傳出神經受傷,其他環節正常,如果把他的眼睛蒙上,用針刺他的手,他還能完成縮手反射嗎?他會不會感到疼呢?接著總結:反射弧結構必須完整,缺一不可。環節三歸納總結,及時反饋教師:舉出其他反射:如排尿反射、唾液分泌反射等,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學生:嘗試分析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并歸納反射是神經調節的節本方式。教師和學生:總結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聯系和鞏固六、教學反思反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一節中關于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結構和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等內容較為抽象、復雜,因此在設計本節教學教學活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實驗法結合多媒體媒介等直觀教學法方式,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難懂為淺顯易懂,使學生能夠更為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也較為顯著。關于概念講解,主要從事例出發,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概括該概念,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情以及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本教學設計并未對本節內容做過多的拓展。七、板書設計
- 關 鍵 詞:
-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北師大 版七下 生物 12.1 神經系統 神經 調節 教案 陳老師 公開 作品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