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12.2《感受器和感覺器官》教案(朱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耳是接收聲音刺激的聽覺器官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十二章人體自我調節第二節感受器和感覺器官第二課時耳是接受聲音刺激的聽覺器官。本節內容是在前一課時學完”眼是感受外界光線的視覺器官”的知識之后對感受器和感覺器官內容的延續,是對神經系統知識完整性充實。耳是人體對外界環境感知的一大重要器官,學習這節內容,讓學生體會耳的重要性,自覺保護耳、保護聽力。(二)學習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特點,設定如下三維學習目標:知識目標:描述耳的結構及功能;說出聽覺的形成過程.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片、視頻的分析,提高讀圖和視頻、分析、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耳對于認識世界的重要性,自覺保護耳、保護聽力;同時關愛和幫助有聽覺障礙的人。(三)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耳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聽覺的形成過程。難點:聽覺的形成過程。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求知欲旺盛,接受知識快,通過將近一年對生物學的學習,尤其是通過下冊課本對生物圈中人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對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初步認識。本節內容知識性較強,內容較為抽象,但其中的名詞和生理過程,生活中經常涉及,學生對此十分好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展示邰麗華領舞的千手觀音舞蹈圖片,感慨這些舞者雖然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卻演繹出了精彩絕倫的舞蹈,震撼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及時提問:在無聲的世界里用舞蹈傳遞韻律,在有聲的世界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從而引入課題耳是接收聲音刺激的聽覺器官。(二)新課學習1、自主學習耳的結構和功能首先,齊讀教材,感知耳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然后結合耳的結構示意圖,識圖并分析教材,說明耳的基本結構有哪些?各部分結構有何特點?并推測各部分的功能。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初步認識耳的結構和功能。接下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耳的結構組成,引導學生小結耳的基本結構。學生概括總結出耳的基本結構:耳郭、外耳道組成外耳;鼓膜、聽小骨、鼓室組成中耳;咽鼓管連通于鼓室和咽部;半規管、前庭和耳蝸組成內耳。接著,播放“耳的結構”視頻,觀看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耳的各結構的功能,采用小組匯報、補充交流的方式完善耳的結構的功能。再通過連線“尋找耳各結構的功能”強化學習。最后,歸納總結耳的結構與功能,再次強化學習。2、探究學習聽覺的形成過程首先,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畫“聽覺的形成過程”,學生從直觀上感知聽覺的形成路徑。接著,分解動畫,并步步設疑:當你聽到聲音之前聲波的刺激經過了耳內的哪些結構? 把聲波轉化為機械性振動的結構是什么? 人的聽覺感受器位于?形成聽覺的部位?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聽覺的形成過程。緊接著,讓學生通過移動耳各部分結構及大腦皮層的圖片來構建一副聽覺形成路徑圖,主動構建,主動參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后,讓學生嘗試歸納總結出聽覺的形成過程: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皮層 -聽覺.3、問題引導學習耳的衛生保健多媒體課件展示四組熱鬧場面的圖片,并提問:如果人失去聽覺,這四個場面會怎么樣?回答:如果世界沒有聲音,一切將歸于沉寂,引入耳及聽力的保護。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分組討論交流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關損傷耳及聽力的實際問題,以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然后一起總結出保護耳朵的一些做法,進一步加深了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用耳衛生習慣。(三)課堂小結 全面提升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用清晰簡練的語言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耳的結構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耳朵聽音就象接力賽跑,外耳集音、中耳傳音、內耳感音,一個接一個,最后到達腦,我們人就聽到了聲音。再次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四)反饋測試 設計幾個小問題,檢測這節課的學習效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除了強化學習之外,還有便于課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五)情感升華再次展示“千手觀音”的圖片,將邰麗華對人生的熱愛和感悟出的正能量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珍惜健康、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感教育。七.板書設計 耳是接收聲音刺激的聽覺器官中耳傳音耳外耳中耳內耳收集聲波耳 郭: 外耳道鼓 膜:鼓 室聽小骨:產生振動傳導振動半規管前 庭耳 蝸:聽覺感受器外耳集音內耳感音形成聽覺(大腦皮層
- 關 鍵 詞:
- 感受器和感覺器官 北師大 版七下 生物 12.2 感受器 感覺器官 教案 師公 開課 作品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