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23.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案(衛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第23章 第4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學目標:1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能結合實例,分析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3能結合實例,分析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教學重難點:1生態系統穩定性2. 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原因教學過程:一:展示生態瓶通過對同學們制作的生態瓶進行對比,評選出制作最佳。從而引出新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二: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完成課本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1.1906年前的凱巴森林是什么狀態?動植物的種類較多,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的數量都比較穩定,生態系統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態。2.1925年后為什么鹿的數量不斷減少?由于沒有天敵,鹿的數量劇增,但由于食物有限,致使一些鹿被餓死。3.凱巴森林系統在30多年中發生了什么變化?是什么因素導致這種變化的?森林原有的穩定狀態被破壞。原因是人類不正確的干預。(二)引出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生態系統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生物與非生物物質和能量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對穩定平衡,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三)播放視頻生態平衡教師總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具體內容三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一)通過寫出凱巴森林中的一條食物鏈,回答相關問題。草黑尾鹿美洲獅(1)這幾種生物是什么關系?這條食物鏈中的各種生物的相對數量關系如何?(2)當黑尾鹿大發生時,食物鏈中的其它生物的數量會發生什么變化?為什么? 學生回答完問題,教師進行點撥,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二)播放視頻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過渡問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無限的嗎?以凱巴森林1906以前和1925年之后為例。四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以凱巴森林為例,我們發現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來干擾因素超過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失去自我調節能力,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被破壞。 (一) 展示森林和農田圖片,討論哪種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強學生回答,教師點撥。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穩定性就越高。反之,而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 穩定性就越差。(二) 播放視頻總結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火山噴發、泥石流、洪水、海嘯、臺風等;二是人為因素: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如亂砍亂伐、過度放牧、工業排放、生活垃圾等。 (三) 外來物種的入侵(四) 討論作為生態系統當中的一員,我們應該做點什么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討論完后觀察視頻。五 小結1 生態系統穩定性 2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3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六 課堂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