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下生物12.3《人體感知信息》教案(李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人體感知信息教案教學目標1、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2、描述眼球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視覺產生的過程。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4、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教學重、難點重點1、眼球的結構2、視覺產生的過程。難點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課前準備眼球模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導入:觀看圖片春天當我們來到花園,看到藍天白云,紅花綠草,花叢中忙碌的蜜蜂和枝頭歌唱的小鳥,微風吹過,陣陣花香撲鼻而來,這樣的景色美不美?學生回答:美。我們是如何感受到周圍的美景的?學生回答:通過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和皮膚等器官來感受的。對,我們是通過一些感覺器官來感受周圍環境的。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三節 人體感知信息。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動一:人體對外界環境感知的器官1、在花園里我們從外界環境中獲得的信息都有什么器官參與?學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等。2、我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還有哪些感覺和器官參與?請舉例說明。學生分析回答:嗅覺、味覺、熱覺、觸覺、痛覺等,鼻子、舌、皮膚等器官教師小結:是的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腦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我們才產生了各種感覺。而據科學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大多是來自視覺。視覺的形成當然離不開眼睛,眼睛的結構是怎樣的呢?互動二:眼球的結構1、觀察課本人眼球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完成討論1、2。學生討論,回答:2、觀察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說一說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學生回答:晶狀體鏡頭;瞳孔光圈;視網膜膠卷(底片)3、請同學們利用二分鐘的時間熟悉眼球的結構,然后通過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結構,并說出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學生熟悉眼球結構,教師出示眼球模型,學生解說。教師強調:(板圖)我們俗話說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白眼球鞏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內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現了藍眼、褐眼等。互動三:視覺的形成過程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光線從外界進入眼球到達視網膜的途徑是怎樣的?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組呈現分析結果,進行展示解說,其他組進行補充。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教師強調: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2、視網膜上成像后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么呢?學生結合課本解決這一疑難。教師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產生了視覺。3、有一個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幫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嗎?學生分析,教師點撥:根據視覺的形成過程。4、觀察課本圖貓的瞳孔大小的調節,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人也會有這種變化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學生回答:貓的瞳孔在暗處比在亮處大。推測人也會這么變化。然后設計實驗方案:拉上窗簾,過一會再拉開。用手電筒照射同學的眼睛,觀察瞳孔變化先觀察一位同學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過一會松手,觀察瞳孔變化觀察同學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時瞳孔的變化等等,選擇幾樣在教室內能完成的當堂探究。互動四:近視的成因及預防1、大家看一看我們班有多少位同學戴眼鏡?他們戴的都是什么眼鏡?學生統計并做出判斷:近視鏡那么近視是怎么形成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分析近視的成因。學生分析,表達交流。教師強調: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后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這時無論你怎么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對于近視我們有什么矯正的辦法嗎?學生:戴眼鏡。教師:戴什么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學生:中間薄,四周厚。教師:這種鏡子正好和放大鏡相反,我們叫它凹透鏡,凹透鏡可以發散光線,然后再經過角膜、瞳孔等結構,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2、請幾位近視眼的同學談一談近視心得,讓其他同學引以為鑒。幾生談自己是如何近視的教師指出大部分同學的近視都是由于過度用眼,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不注意用眼衛生造成的,開始階段都是假性近視,進行適當的矯正應該是能恢復正常視力的。3、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圖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學生熟記“三要”、“四不看”,并應用到生活中去。整合提升: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以實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拓展:分析老年人遠視的視網膜成像特點和結構病變,并提出矯正方法。在輕松的環境中引入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