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課改版二下數學2.1《混合運算》教案(楊老師公開課).docx
混合運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P48例2,練習十一第46題教學目標:1.借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先乘除后加減”的道理。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運算。3.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運算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和運用含有兩級運算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難點:理解規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教學準備:例2課件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解決問題教師用課件出示例2 的情境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師:從圖中你能讀到那些信息?最后求什么?學生可能會獲得一下信息:蹺蹺板樂園場地內有3個蹺蹺板,每個蹺蹺板上有4個人,場地內還有7個人。對于回答缺乏一定順序或者表述不完整的學生,給予指導,幫助零散獲取信息的學生建立一定的順序,并逐步完整地進行表述。教師: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樣列式計算?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解題方法:一是分步列式,二是不含括號的綜合算式,三是添加了小括號的綜合算式。讓學生板演并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充分說明和交流。(設計意圖:例2貼合學生生活實際,數量關系簡單,學生也有過學習乘加的經驗,給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和處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這個素材是極好的學習資源,教學時進行了充分的運用。同時,有主題圖這個直觀媒介,學生大多也能比較清楚的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為后面探究含有兩級運算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做好鋪墊。)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索教師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不同解題方法,充分的說一說每一種方法先算什么,再算的是什么。通過交流學生會發現,無論哪一種列式,第一步都是先算出3個蹺蹺板上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要先算4x3這一步。教師根據7+(4x3)這種列式方法,呈現7+4x3的綜合算式,同時給出數學上的規定并板書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引導學生比較7+(4x3)和7+4x3兩個綜合算式,讓學生體會后者的簡潔性,進而使學生體會到這樣規定的合理性:保證結果唯一,數學表達簡潔。讓學生獨立用綜合算式計算7+4x3,學生板演,教師注重巡視,關注脫式書寫規范的指導。(設計意圖:學生不同的解題方法為他們交流提供了依據,發現每種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為了讓學生理解規定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結合情境來理解運算順序更自然,深刻。運算順序揭示后的再思考讓學生意識到無需用小括號時就不必用,體會數學表達的簡潔。)三.運用規定,進行運算教師:剛才我們計算的是乘法和加法的混合運算,并且我們也知道了數學上對運算循序的規定,大家有信心進行除法和加法,減法的混合運算嗎?教師直接出示加除,減除,除加,除減的兩步運算式題(如下),讓學生獨立嘗試解決。7+123 43246 18367 5493請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教師注意巡視,最后組織交流,并根據學情進行歸納指導。(設計意圖: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表述較長,且二年級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時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這里分兩步(乘和加,減混合,除和加減混合)分別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四.練習鞏固,應用實踐1.完成第48頁的“做一做”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審題,明確只是將先算的那一步圈出來,加深對沒有括號的含有兩級運算的算式中先算乘、除法的運算順序的鞏固。2.完成第50頁第4題以小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組派6名同學上臺板演,一人做一題,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著做下一題。最后以正確率、書寫規范和速度等方面對學生加以評價。3.完成第50頁第5題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算出綜合算式的得數,再標記在算式的下面,最后進行比較。教師通過巡視,關注學生解題良好習慣的培養。4.完成第51頁第6題教師用教具在黑板上進行動態展示,幫助學生理清運算順序,加強對綜合算式的指導。(設計意圖:每個練習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旨在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形成靈活運用的能力。單純的計算練習形式難免會使學生產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適當采取競技形式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五.課堂小結教師:今天我們學習的運算順序和昨天學習的有什么不同?什么時候該用這條運算順序呢?(設計意圖:提綱挈領的小結,不僅引導學生掌握運算順序,還要學會根據情況正確選擇。
- 關 鍵 詞:
- 混合運算 北京 改版 數學 2.1 混合 運算 教案 師公 開課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