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表格式全冊共146頁).docx
2022新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共146頁)目錄:第1單元 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1 搭建生命體的“積木”2 微小的生命體3 發霉與防霉4 微生物的“功”與“過”第2單元 仿生5 生物的啟示6 蛋殼與拱形建筑7 蝙蝠和雷達8 我們來仿生第3單元 地球的運動9 晝夜交替10 晝夜對植物的影響11 晝夜對動物的影響12 四季循環第4單元 簡單機械13 撬重物的竅門14 擰螺絲的學問15 升旗的方法16 斜坡的啟示STEM學習 立體小菜園專項學習 像科學家那樣科學閱讀 科技發展歷程51.搭建生命體的“積木”【課標落實】1本節課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1) 科學知識: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和生物的多樣性。(2)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2) 科學態度: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2本節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的高年段要求。7.4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l說出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16.2 工程和技術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l知道重大的發明和技術會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變化。17.3工具是一種物化的技術。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教材分析】本課遵照認識微小個體的主要進程,采用遞進式的邏輯結構,從發現細胞到認識細胞的多種形態,展開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個部分,發現細胞,其中包括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采用圖文相結合的形式,指導學生依次借助放大鏡、顯微鏡觀察人的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的內表皮,發現它們的特點,為第二個活動的展開做好鋪墊;第二個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找出顯微鏡下看到的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的共同之處,為課文介紹細胞打下基礎;第三個活動,介紹胡克發現細胞的資料,指導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細胞的過程。第二個部分,觀察人體細胞圖片,引導學生發現細胞有多種形狀,認識到細胞的多樣性。【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通過一、三、四年級的學習,已經了解了動植物多樣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續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學領域的概念,對生命體的宏觀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生命體的微觀概念還處于模糊認識的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聽說過細胞,也許還不經意地說過這個詞匯,但由于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細胞,學生還未真正親眼見過,更沒有見識過它們的多姿多彩與神奇變化。因而,學生渴望撩開它們神秘的面紗,去觀察它們、認識它們,進入一個他們從未領略的微觀世界。同時,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表達交流、數據搜集和加工的能力,并且對未知領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嘗試新鮮事物、愿意與同伴合作分享,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結構化的工具逐步觀察生命體的細胞結構,通過對比、歸納建構出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單位這一概念,同時通過感受科技發展和工具的發明對人類認識自然具有深遠影響。【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了解細胞是動物、植物、細菌的基本組成單位。2在觀察植物與動物以及人體的各種細胞圖片中,知道細胞的種類、形狀、大小具有多樣性。科學探究目標:1能比較用放大鏡、手持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觀察所獲得的信息的不同,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2能用科學語言、自然筆記等方式描繪不同細胞的形狀。科學態度目標:1能對觀察、探究生物細胞具有興趣和熱情。2能嚴謹客觀地將觀察所得描繪出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通過胡克的事跡,了解人類的好奇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教學重點】了解細胞是動物、植物、細菌的基本組成單位。【教學難點】描繪不同細胞的形狀。【教學準備】洋蔥鱗片內表皮、玻片、放大鏡、手持簡易顯微鏡、光學顯微鏡、實驗記錄單、課件、學習資料【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任務驅動、聚焦問題1教師:同學們,我們先一起來欣賞一幅拼圖作品,它的原圖是出自北宋畫家張擇端之手,現為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我們知道,再大的拼圖作品,它的組成單位也不過是一塊塊小小的2教師:小明同學有疑問了,人的皮膚會不會也像拼圖一樣,也由一些小單位組成呢?于是,他先后用放大鏡、手持顯微鏡對手背皮膚進行了觀察。這是用放大鏡觀察到的效果,你們有什么發現?3教師:這是用手持顯微鏡觀察到的效果,你們有什么發現?4教師:老師發現同學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很強,能把細節觀察到。那么接下來就要請出今天的主角了,你們看,知道這是什么嗎?它的名稱叫:洋蔥鱗片內表皮,看,它的形狀是一層薄薄的、半透明的5教師:那么對于今天我們的觀察對象,你們覺得它的組成單位是什么呢?6 教師:大家的答案不盡相同,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觀察和探究,找出答案。為了方便觀察,老師把洋蔥鱗片內表皮取了下來,剪成小塊,鋪在一塊玻璃片上,并架在塑料杯上。1學生:拼圖快。2學生:有縱橫交錯的條紋、有毛細孔3學生:有凹凸感、有明暗面、條紋更粗、有手毛4學生:薄膜。5學生充分發言表達自己的猜想。教學設計:通過學生熟悉的拼圖作品作為導入,引導學生觀察拼圖的組成,喚醒學生的前概念,為后續理解洋蔥鱗片內表皮細胞做鋪墊,同時引出探究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單位這一教學重點,同時以清明上河圖作為拼圖素材,滲透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展示放大鏡和手持簡易顯微鏡觀察到的人體手背皮膚圖片,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描述觀察所得,特別是強調對細節的觀察,為接下來學生自主運用工具觀察洋蔥鱗片內表皮做鋪墊。二、觀察、記錄、表達交流1教師:首先請同學們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一會說一說你的收獲。2教師:接下來請大家換用手持簡易顯微鏡來觀察,有幾個要求:(1)正確使用手持簡易顯微鏡(燈泡要亮、鏡筒底部要靠在玻璃片上、用螺旋調整視野清晰度,左眼貼近目鏡) (2)仔細觀察,把觀察到的內容盡量如實、具體地畫下來,例如紋路、斑點、形狀、輪廓、結構等。3 教師ppt展示手持簡易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真實畫面,教師:看,這是老師拍到的手持顯微鏡下的真實畫面,正如同學們描繪的,確實有4教師:接下來,我們將請出最重量級的觀察工具,你們知道是誰嗎?對,光學顯微鏡,它的構造更精密復雜、放大倍數更大,請同學將桌邊的光學顯微鏡小心地移到自己的跟前,不需要對設備有其他調整或操作,直接觀察即可,把左眼貼近目鏡,仔細觀察,把觀察到的內容盡量如實、具體地畫下來。5 教師展示顯微鏡下拍到的畫面,與學生的描繪進行比對,教師:剛才我們用三種不同的工具觀察洋蔥鱗片內表皮,收到了不同的信息,隨著工具的迭代,觀察所得也逐漸的細致入微、清晰明朗。1學生開始觀察,之后發言交流自己的觀察所得。2學生繼續觀察,之后教師將2-3位學生的觀察記錄單分別展示出來,生組織語言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該過程讓學生充分表達。3學生繼續觀察,之后教師將2-3位學生的觀察記錄單分別展示出來,學生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格子、顆粒、排列、堆砌、像磚頭、像積木”等關鍵詞,引導學生說出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的與前面兩種工具觀察到的有什么不同,學生體會到隨著工具的迭代,觀察所得也逐漸的細致入微、清晰明朗,學生發言結束,其他同學補充。教學設計:通過有序地提供三種工具,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觀察,并采取語言描述、手繪記錄的方式,讓學生一步步地從宏觀到微觀地揭開洋蔥鱗片內表皮的樣貌,進而直觀地認識到細胞的形態,自主建構起“一個一個小格子”的概念。三、對比、歸納、建構概念1教師:看來光學顯微鏡的能耐真不小,那你們想不想知道人體手背皮膚在顯微鏡下是什么樣的嗎?教師展示并提問:你們能發現它和洋蔥鱗片內表皮有什么相同之處嗎?2教師:好,那么我們再把視野放大一些,再看看其他生命體在顯微鏡下的樣子。請同學們拿出抽屜里的學習資料,認真閱讀說一說這些生命體的結構有什么相同點。3教師:是的,人、動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體都是由這樣的小格子或小顆粒組成的。它們是搭建生命體的“積木”,教師揭示課題,并板書: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4教師:這些小格子最先是誰發現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請大家翻開學習資料的第二面,閱讀這位科學家的事跡,一會分享你的收獲。教師補充板書: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 細胞1學生:想。都是一個個的小顆粒;一個個小格子。2學生閱讀學習資料。之后發言,學生:都是一個個的小顆粒;一個個小格子;這些小格子在人、動物、植物身上都有,只不過樣子不太一樣。3學生閱讀學習資料,之后師生對話,教師引導學生了解:1.胡克把這些小格子成為“細胞”2.學習胡克肯專研勤學習的精神。教學設計:將顯微鏡下的洋蔥鱗片內表皮結構與顯微鏡下的人體手背皮膚、人體肝臟、兔子小腸、豬皮下脂肪、洋蔥根尖部、葫蘆蘚葉片的結構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尋找它們的相同點,讓學生深刻了解“一個一個小格子”廣泛存在于人、動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體中,強化普遍性,進而讓學生建構這些“小格子”是搭建生命體的“積木”。教學設計:通過提供學習資料單,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了解胡克是第一位發現并命名“細胞”的科學家,同時通過對胡克生平的了解,滲透和培養科學家精神,引導學生想偉大科學家學習。四、認識細胞的多樣性1教師:胡克向人類揭開了細胞神秘的面紗后,人類就此開始了對生物細胞的探究之旅,隨著觀察工具的不斷改進,科學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細胞。大家請看,這是植物根、莖、葉不同部位的細胞,這是動物不同部位的細胞,看完后你有什么啟發。2教師補充板書: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 細胞細胞具有多樣性1學生:細胞有很多種。教學設計:通過展示同種生物不同部位的細胞、不同種生物的細胞,讓學生充分觀察、表達,理解細胞具有多樣性。五、認識人體細胞形狀1教師出示教材中人體各類細胞圖,請學生描述形狀,對于其中較難的肌細胞、骨細胞,和較特殊的白細胞,另外補充材料輔助學生認識。2教師出示連線題,讓學生上臺,將人體不同的細胞與相應的形狀進行連線,鞏固理解,與上一環節相呼應,強化“細胞具有多樣性”這一概念。1學生觀察圖片,發言表達對人體細胞形狀的判斷。2學生上臺進行連線。教學設計:通過觀察、交流、連線的方式,讓學生對人體不同部位細胞的形狀進行識別、對比,強化“細胞具有多樣性”這一概念。六、拓展了解特殊的細胞1教師:今天我們看到的細胞是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得到的,但生物界還有一些細胞是我們肉眼能夠直接看到的,你們知道嗎?教師展示鴕鳥卵細胞的圖片和數據、苧麻莖部韌皮細胞的圖片和數據,讓學生了解最大的動物細胞和最長的植物細胞。教學設計:通過科普“細胞吉尼斯”,拓展學生對細胞的認識視野。七、結尾1教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細胞,知道它是組成生命體的基本單元,同時也了解了細胞的多樣性,那么關于細胞的探究我們將在日后的科學課上繼續深入,也希望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跟細胞相關的科普文章,可以在科學課上一起交流討論。好,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板書設計】【知識要點】1.了解細胞是動物、植物、細菌的基本組成單位。2.在觀察植物與動物以及人體的各種細胞圖片中,知道細胞的種類、形狀、大小具有多樣性。3.能比較用放大鏡、手持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觀察所獲得的信息的不同,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4.能用科學語言、自然筆記等方式描繪不同細胞的形狀。5.知道胡克是第一個觀察到并命名細胞的科學家,了解胡克的生平。6.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2微小的生命體【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了解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和微生物的多樣性。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科學態度: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高年段要求。3知道微生物的廣泛存在以及它們具有的多樣種類和形狀,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教材分析】微小的生命體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1單元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的第二課時。通過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級上冊第1單元動物大家族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和植物,不同的動物或植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種也存在個體差異。本課帶領學生認識微觀世界的生物微生物。但學生對“微生物”這個詞缺乏理解,本課要從細胞結構、生存方式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建立起“微生物”的概念,認識微生物廣泛存在且具有多樣性,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本課教學內容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引導學生由“大”到“小”地觀察,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第二部分,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水中的微生物,發現微生物的存在及其特征。第三部分,組織學生觀察各種微生物的圖片,引導學生發現微生物有多種形狀,讓學生認識到微生物的多樣性。第四部分,在認識不同各類微生物的基礎上,了解微生物分布的廣泛性。第五部分,通過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運用和改進工具在科學探究中的重大意義。第六部分,引導學生從微生物的結構特點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屬于微生物。第七部分,采用視頻介紹的形式,指導學生制作“小水塘”,讓微生物在自制的水塘中的水中大量繁殖,鼓勵學生勇于探究。 【學情分析】通過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級上冊第1單元動物大家族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和植物,不同的動物或植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種也存在個體差異。這些都有助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認識微生物的多樣性。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較強的閱讀分析能力和觀察、表達能力。在探究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詳實記錄等實驗習慣,對所觀察記錄的現象和閱讀的文本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五年級的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對未知世界有很強的探究欲。同時,隨著知識的積累,他們的思辯能力進一步增強。通過觀察與閱讀分析,學生能更好地認識微生物的特點。【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2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3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發現微生物的科學家。科學探究:1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2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科學態度:1在科學探究中,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2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能辯證地思考。3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教學重點】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學難點】描繪不同微生物的形狀。【教學準備】教師材料:制備好的“小水塘”,電子顯微鏡,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傳統顯微鏡。【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觀察“小水塘”1上課前,老師到公園的池塘里取了些水(教師準備已提前制備好的“小水塘”),你能看到杯子里有些什么嗎?2請你繼續用放大鏡觀察,還能看到什么?3如果讓你再繼續觀察,你猜猜還能發現什么?你準備用什么工具觀察?(板書:微小的生命體)1觀察并匯報(預設:腐爛的落葉、沙土)。2觀察并匯報(預設:一些絮狀物)。3匯報(預設:浮游生物、微生物,可以用顯微鏡觀察)。設計意圖:結合觀察工具的變化(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顯微鏡觀察),引導學生由大到小進行知識遷移,激發學生對微小生命體的觀察興趣。二、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1用顯微鏡來觀察微生物,你準備怎么做?2同學們可以制作臨時裝片來進行觀察,為了保護物鏡,待觀測物要蓋上蓋玻片。3播放微課制作臨時裝片。4巡視指導學生制作簡易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記錄。5引導學生匯報交流。6將教師提前制作的裝片用電子顯微鏡連接到屏幕投影。7小結:微生物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命體,它們結構簡單,沒有頭、腳 、眼睛,也沒有根、莖、葉,通常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板書:微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1學生匯報:預設1:取一滴水滴在截玻片上,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預設2:水滴上還要蓋上蓋玻片。預設3:多余的水份要吸掉。2觀看微課。3分組制作簡易裝片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并在記錄單上繪制所觀察到的微生物。4介紹所觀察并繪制的微生物形態特點。5學生觀察,交流并歸納微生物的特征。設計意圖:通過課前教師有意地培養,提高微生物密度,以便學生用顯微鏡發現水中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微生物。進而觀察和歸納微生物的特征,為后續的認知沖突做好鋪墊。三、認識微生物形態的多樣性1剛才我們觀察到幾種不同的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世界豐富多彩,它們可不僅僅是我們所觀察到的這些(教師補充出示各種不同的微生物圖片,如菌類、病毒類,引導學生辨識)。2微生物形態各異,他們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板書:形態:多樣性)1觀察、比較這些微生物的形狀有什么不同,判斷自己觀察到的可能是什么微生物,并進行交流、匯報。設計意圖:通過補充多種微生物圖片資料,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微生物的形態具有多樣性。四、認識微生物分布的廣泛性1通過剛才的了解,我們在水中發現了微生物。它們只生活在水里嗎?2播放微課無處不在的微生物。3通過視頻你了解到什么?4小結:微生物分布具有廣泛性的特點。(板書:分布:廣泛性)1學生匯報:預設1:土壤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預設2:空氣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2觀看微課。3學生匯報:預設:微生物無處不在,甚至一些極寒、極熱的地方都有微生物的存在。設計意圖:在微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并利用微課讓學生認識微生物分布的廣泛性。五、介紹列文虎克的故事1微生物是誰最早發現的呢?2教師:播放微課列文虎克與顯微鏡(發明和改進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等貢獻)。3談談從視頻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事例對自己有什么啟發?4小結:安東尼列文虎克是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在一生當中,他磨制了超過500個鏡片,并制造了400種以上的顯微鏡,其中只有9種至今仍有人使用。從視頻中我們了解到,他不但會使用工具進行觀察,還能不斷改進工具。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現在不但有更清晰的手持顯微鏡,還有高倍顯微鏡,乃至于電子顯微鏡。1學生匯報:預設:列文虎克。2觀看微課。3學生匯報交流。設計意圖:從擴大知識面和科學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滲透一些科學史的內容,介紹列文虎克發明和改進顯微鏡并發現微生物的故事,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并開展科學研究的熱情。六、辨識真核微生物1同學們,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奇妙。它們一定需要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嗎?有肉眼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微生物嗎?蘑菇、木耳也屬于微生物,你知道為什么嗎?2小結:蘑菇和木耳這類真菌,它們雖然“體型”較大,但它們結構簡單,繁殖快,和其他微生物具有許多共同特征,一般被視為微生物。1學生匯報:預設1:蘑菇和木耳屬于真菌,即真核微生物。預設2:它們擁有細胞壁。預設3:它們沒有頭、腳 、眼睛,也沒有根、莖、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微生物的結構特點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屬于微生物。七、課后作業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很多同學一定也想自己尋找小區周圍的池塘,看看這些池塘里有什么樣的微生物。但要注意安全,必須有大人陪同才可以去取!還有一個好辦法,我們可以自己制作一個“小水塘”,培養三周后再取水樣到學校觀察。2視頻介紹“小水塘”的制作方法。1觀看微課。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制“小水塘”,鼓勵學生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實踐性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板書設計】2微小的生命體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微生物 形態:多樣性分布:廣泛性【知識要點】1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2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3列文虎克是第一位發現微生物的科學家。【課堂流程圖】(由“大”到“小”,激發學生對微生物的觀察興趣)3.發霉與防霉【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和生物的多樣性。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科學態度: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建立擁有防霉手段對人類生成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認知。知道現有的防霉技術手段。(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的高年段要求。7.5地球上多種多樣的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17.2認識生活中保溫、防霉、防銹等技術的應用【教材分析】本課圍繞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微生物霉,按照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認知結構,展開三個主要活動。第一個活動,安排學生先后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顯形態和內在結構,發現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第二個活動,也是本課的主活動,探究物品發霉的條件。在學生以往經歷科學探究的基礎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現出一個探究物品發霉條件的參考方案,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給予提示,引導學生作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以及得出實驗結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并為下一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第三個活動,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一些防霉方法,啟發學生對探究結果加以應用,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常見防霉方法的依據,將科學與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2課時的情況下教材使用情況如上,在1課時的前提下,可以調換第二個、第三個活動的順序。【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控制變量”實驗設計,思維、方法、流程需要進一步熟練;“探究發霉條件”需要長周期觀察、驗證;學生持續觀察、實驗的習慣尚未養成。但是學生對于發霉現象和發霉條件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對發霉現象有比較濃厚的探究欲望。從生命視角思考“霉菌的生長”與防霉的觀念待進一步強化。【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在比較觀察到的現象中,說出不同物體上霉斑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2通過科學探究,在比較現象中發現物體發霉的條件。3能運用探究結果,針對具體情況說明防霉方法的依據。科學探究:1學會設計對比實驗。科學態度:1培養學生敢于試錯的精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建立擁有防霉手段對人類生存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認知。2知道現成的防霉技術手段。【教學重點】探究物品發霉的條件。【教學難點】在指定探究方案時,組合出不同的條件進行驗證。【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學生材料:至少兩種發霉的物體,顯微鏡,放大鏡,記錄單等。【教學過程設計】為引導學生初次體驗完整科學探究方案設計,將教材內容分為四個環節進行了結構化改造:(1)導入環節,創設“霉菌”情境,喚起生活經驗,聚焦研究的問題;(2)觀察環節,觀察不同實物霉菌,歸納霉菌的相同與不同點;(3)思維環節,通過生活中的防霉手段推測發霉條件,做出假設;(4)探究環節,課堂上集體完成控制變量實驗設計,課后完成觀察、驗證。本課建議2課時:第1課時完成上述過程任務;第2課時擬安排在連續觀察(一周)之后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交流、總結。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情境導入1談話:每年的梅雨季節,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一位客人。看看這些場景,你們熟悉嗎?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點?2交流:我們確定物品已經“發霉”的依據是什么?這些物品有哪些特征?3追問: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哪些場景能發現發霉的現象?4設問:這些物品上的霉都完全相同嗎?哪些地方不一樣?1學生觀察圖片,進行辨認。2學生進行回憶,歸納前概念。3.學生交流,分析不同設計意圖:通過對生活經驗的喚醒,引導關注“微生物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引出霉菌的話題及觀察任務。 二、觀察霉菌1討論:要觀察真正的霉菌,你們打算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2交流:直接用肉眼觀察、借助放大鏡觀察、將霉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等方法都是我們準備用到的方法,誰能逐一說說它們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3分組觀察:(1) 根據需要取用器材;(2) 按約定,規范(安全)操作;(3) 進行簡單的觀察記錄。4交流: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5小結:靠孢子繁殖的霉菌都會產生絲狀的菌絲,隨著精密度的提高,我們能觀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細節。1學生觀察真實霉菌,進行繪制。2通過分享,得知不同種類霉菌,不同器具下霉菌的相同和不同點。設計意圖:通過肉眼、使用放大鏡、顯微鏡構建出“隨著精密度的提高,我們能觀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細節”的概念。三、防霉討論1交流:在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防霉?2分組討論:這些防霉措施的科學依據是什么?3追問:根據這些科學依據,我們可以得出物品發霉的條件有哪些?1學生回憶,羅列條件進行分析2學生觀察圖片、視頻獲得提示,修正依據。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對比,快速排除學生前概念中無爭議的防霉舉措,再針對有疑義的部分重點解答,最后通過分析、綜合,直觀列出影響霉菌的條件。四、探究發霉1談話:在什么樣的水分和溫度條件下,物品更容易發霉?2討論、匯報:要如何為該實驗創設環境條件?哪些保持不變,哪些需要改變,如何改變?3交流:根據我們剛剛設計的實驗,你能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有哪些嗎?1學生組合條件,構筑實驗基礎。2學生進行假設,相互質證:如何創設環境條件。3學生進行結果假設。設計意圖:學生第一次進行獨立的實驗設計,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由于課時限制,最后的結論只能采用假設的方式給出。學生預測正確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本課學會設計并分析數據。五、課后拓展用剩米飯、饅頭或面包培養霉菌,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將設計方案、觀察記錄以及結論整理在資料袋內,一周后帶回課堂匯報、分享。學生使用自己假設的方案與課后進行親身實踐設計意圖:讓學生的親身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以便第二課時進行總結【板書設計】4. 微生物的“功”與“過”【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和生物的多樣性。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科學態度: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高年段要求。7.5 地球上多種多樣的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l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l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17.2 技術包括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產品。l認識生活中保溫、防霉、防銹等技術的應用。【教材分析】本課屬于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單元最后一課,是學生經歷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認識微生物、了解霉菌后對微生物與人類生活關系的進一步思考。通過相互交流、閱讀資料、利用乳酸菌自制酸奶活動等方式感受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利害關系。總體而言,本課圍繞微生物的“功”與“過”這個中心,采用總分總的邏輯結構,展開三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為“總”,指導學生談論微生物的“功”“過”,即本課的第一個活動。此活動的設計為先指出微生物對人類既有“功”,也有“過”,然后安排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分析微生物在具體事例中的“功”與“過”;通過觀察蘋果腐爛變質的視頻思考如果沒有微生物,世界會怎么樣,從中領會一件事情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其影響。第二個部分為“分”, 組織學生認識人們是怎樣對待微生物的。這個部分由兩個并列的活動組成,其中,第一個活動主要呈現青霉素的發現和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過程,讓學生了解人類在醫療領域利用微生物“功”的具體事例;第二個活動,組織學生交流人們消滅病菌、自我防護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人們在生活中消減微生物“過”的一些具體事例。第三個部分又為“總”,通過自制酸奶活動引導學生分析酸奶制作過程中一些具體操作的原因,讓學生在體驗和思考中進一步了解人們是如何利用微生物造福生活的。【學情分析】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已經對細胞有了一些直觀認識,對部分微生物的形態、特征、類型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知曉的微生物多屬于致病菌,因此他們容易產生微生物是一類對人類有害的生物這一錯誤概念。同時,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交流能力,樂于嘗試新鮮事物,愿意積極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因此,本課在教學中重在通過基于事例的交流與辨析活動幫助學生突破迷思概念,讓他們認識到微生物與人類生活關系緊密,同時建立起微生物兼有“功”和“過”的觀點,并通過親歷制作酸奶的活動過程、評價制作效果來反思應當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幫助制作酸奶。進而進一步感受到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習性特點造福人類生活這一主題。以此來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微生物。【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通過交流討論,理解微生物對人類“功”“過”的辯證關系。2知曉對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并舉例說明。如青霉素的發現,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等。3知曉防護自身,減少病菌侵害的具體方法。科學探究:1通過自制酸奶活動感受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用,體會一些微生物對人的價值。2能在自制酸奶活動中反思制作步驟中蘊含的與微生物特性相關的科學原理。3注重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理性分析、交流反思等。科學態度:1在科學史學習時,能意識到科學家所具有的善于發現、大膽求證、堅持不懈的科學品質。2在體驗操作時中,樂于將所學應用于實際操作,并及時總結經驗,反思成敗。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認識到對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造福人類。【教學重點】能認識到微生物對人類生活有“功”也有“過”,并能舉例闡述。【教學難點】能認識到應當辨證看待微生物的“功”“過”。【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教師提前自制發酵的酸奶。【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微生物與人類生活活動一:火眼金睛找微生物1講述:同學們,昨天,我和班上的XX同學聊了聊天,他向我分享了他愉快的校園生活。我當時就覺得他和微生物特別有緣。怎么個有緣法呢?我來簡單地向大家描述一下他的經歷,請大家來找找他的一天都經歷了哪些微生物。好不好?(板書:微生物)教師陳述:(一本正經)早上,XX去上學。走在路上,邊啃饅頭,一邊把小石頭踢進了旁邊的水溝,差點被水給濺到。上午,他的同桌他感冒了,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中午在午托班,午餐挺豐富。吃了香菇炒肉片,喝了木耳湯。晚上回家,順便幫媽媽到超市買了一瓶醬油。到家后本想吃個橘子,結果發現可能放太久了,有些長霉了。于是,他改喝了一瓶酸奶當點心,度過了愉快的一天!教師提問:在XX的一天中,你們找著了哪些微生物? 2教師補充完整并追問:看著這么些,你們有什么感受嗎? 1 學生認真傾聽教師講述,嘗試找出微生物。2學生進行匯報:酵母菌、草履蟲、感冒病毒、真菌、霉菌、乳酸菌。(教師及時貼板貼)3學生回答:微生物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板書:人)設計意圖:通過發生在學生們身上的尋常一天經歷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火眼金睛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勝心,雙管齊下,既考查了學生對前三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同時為本課的主題交流提供了豐富的樣本。二、初探:微生物的功與過活動二:暢所欲言話分類1教師提問:這么多微生物,能不能給他們分分類?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適時引導可以通過對人類的價值進行分類,分成有功和有過兩類。2(學生達成一致后,教師手指霉菌提問)我想問問,為什么說霉菌是有過的微生物呢?3真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看視頻(教師播放蘋果腐爛視頻)4教師提問:誰能說說,你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適時追問)為什么腐爛的蘋果變小、萎縮了?最后會變成什么?(再次追問)你認為,這是功還是過呢?你應該如何評價這種讓蘋果腐爛的微生物呢?6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微生物也像霉菌這樣?7教師小結:我們應該綜合考慮,才能合
- 關 鍵 詞:
- 新蘇教版五 年級 下冊 科學教案 表格 全冊共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