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表.doc
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教師:__ ___ 班級:_ _班班級基本情況本輪小學科學新教材使用已經到達四年級階段,學生普遍對科學學習興趣濃厚,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強,愛動手,愛思考,有較強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少部分學生主動性不強,不能認真參與到科學學習中來。探究性學習層次不一,有差異。課外對科學的延續學習做得不夠,與生活聯系也不夠緊密,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需要加強。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從兒童的已有經驗、生活實際和周圍環境要素出發,安排了6個單元、22課,共9個導人活動、41個主體活動、4個拓展活動.其中“1變與不變”“2動物的一生”“3生物與環境”三個單元,以探究物體的特征與變化為重點,旨在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調查、搜集信息、比較分析、模擬實驗、閱讀理解、推理判斷等探究活動,發現物理變化、動物的生長變化、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帶來的變化,主動探尋引起事物變化的成因或作用條件,培養證據意識;“4巖石與礦物”“5電”“6房屋照明電路”三個單元,以結構與功能為主要探究內容,以特征與變化為重點,從特征結構的角度認識不同類型的巖石、礦物,了解其相應的功能;從電路的結構、電器結構不同功能不同,引導學生觀察,展開實驗,設計電路,制作開關,識別導體和絕緣體.四年級下冊的基本框架第一單元“變與不變”,按“分(認識形狀變化)分(認識形態變化)總(應用物理變化分離混合物)”的結構布設了3課、1個導入活動、4個主體活動.第1課“泥巴變形記”,以“情境導人示例聚集(紙、吸管)類比舉證(黏土捏成的小泥人)比較抽象找相同與不同,抽象出“形狀”變化,“組成”不變(還是黏土、紙料、塑料等)遷移判斷”的流程,“扶”著學生初步建構物體發生形變時的“物理變化”概念(共同屬性:物體形狀變化,組成的物質性質不變).第2課“蠟的有趣變化”按同樣的流程,引領學生初步建構物體發生形態變化時的“物理變化”概念.第3課“混合與分離”應用前兩課提煉的概念,分離鹽和芝麻,進而引領學生想更多的辦法(如利用物體的輕重、大小、沸點等特征差異)區分生活動中的其他混合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設計了“1蠶寶寶出生了”“2蠶寶寶在長大”“3蠶寶寶大變樣”“4昆蟲的一生”“5生生不息的動物”5課.引導學生飼養蠶,讓學生親歷養蠶的全過程,了解蠶的生命周期,動物通過繁衍后代得以生生不息.通過每日照顧蠶的飲食起居的瑣碎活動,培養兒童關愛動物的情感,使他們體驗飼養小動物的快樂;通過堅持觀察、記錄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活動,培養和訓練學生進行較長時期的觀察和記錄的能力.在養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蠶進行一些小實驗,培養訓練學生以動物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的能力.通過飼養動物了解其生命周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宜采用課外飼養、記錄與課堂匯報交流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同時要結合季節時令變化和蠶的生長發育過程,將本單元的課時分散,穿插于其他單元之間.蠶的生長周期短,飼養過程無危險,特別適合小學生進行飼養.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了解它的生長過程,能夠為認識昆蟲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單元“生物與環境”,為了探究不同類別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本單元劃分成四個層次的研究主題,布設了4課,3個導人活動,12個主體活動.第1課“動物與環境”、第2課“植物與環境”引導學生探究如陽光、溫度、水、氣等環境要素對動物、植物的影響因素,觀察不同環境下動植物的形態特點,了解這些特點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第3課“互相依存的動植物”、第4課“人類對生物的影響”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查閱、調查整理資料,了解鳥類及其他動物與植物的關系,發現導致白居豚和銀杏瀕危的原因、人類對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關系,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保護動植物及環境的意識.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以“認識外部特征觀察內部結構了解功能用途”的認知線索,布設了“1認識巖石”“2認識礦物”“3巖石、礦物和我們”3課,6個活動,通過觀察、查閱資料、記錄、閱讀、實驗、交流討論等活動方式,觀察欣賞各種各樣的巖石和礦物,引領學生認識巖石和礦物的外部特征、成分與結構,了解巖石的用途、人類對礦物的利用以及很多礦物資源的開采現狀,重點訓練學生的觀察、比較、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引發學生保護礦產資源的意識.第五單元“電”,按“認識電路控制電路設計電路檢測電路電的應用電從哪是來”的認知邏輯線索,布設了“1點亮小燈泡”“2控制電路的通斷”“3設計電路”“4導體和絕緣體”“5電和我們的生活”5課,3個導人活動、9個主體活動、1個拓展活動,通過觀察結構(電路、開關、小燈泡結構)、試驗電路(嘗試連接)、設計電路(開關、電路)、制作電器(開關、紅綠燈)、檢測電路(電路、導電性)、調查應用(電與生活、電的來源)等活動,訓練學生觀察、試驗、設計、制作等探究技能和創新能力.第六單元“房屋照明電路”,屬技術與工程領域,是上一單元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上一單元“電”的探究結果為認知起點,按“明確需求設計電路安裝電路評估交流調試改進成果展評”的流程組織教材內容,布設“安裝房屋照明電路”“改進房屋照明電路”2課,2個導人活動、4個主體活動、1個拓展活動,通過對話、呈現活動討論場景圖、學生設計電路圖、安裝制作圖等,引導學生將上一單元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展開設計安裝房屋照明電路活動,訓練學生觀察、設計、制作、試驗、評估等技能,培訓學生實事求是、客觀評價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教學目標單元課 題課標點(科學知識)科學態度、STSE一、變與不變1.泥巴變形記2.蠟的有趣變化3.混合與分離1.4 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1.5 物體在變化時,構成物體的物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1.尊重事實,嚴謹求證;2.了解生活中有很多與此類變化相關的現象和問題二、動物的一生1.蠶寶寶出生了2.蠶寶寶在長大3.蠶寶寶大變樣4.昆蟲的一生5.生生不息的動物11.1 生物有生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11.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種。12.1 動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氣和水;動物還需要食物,植物還需要光,棲息地能滿足生物的基本需要。1.堅持長期進行觀察;2.觀察細致、如實描述;3.樂于發現問題、表現出對動物的探究興趣;尊重動物的生命三、生物與環境1.動物與環境2.植物與環境3.互相依存的動植物4.人類對生物的影響7.1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8.3植物能夠適應其所在的環境.9.1動物通過不同的器官與環境接觸.9.2動物能夠適應季節的變化.12.1動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氣和水;動物還需要食物,植物還需要光。棲息地能滿足生物的基本需要.12.2 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植物,一些動物吃其他動物。12.3動物會給植物的生存帶來影響.12.4自然或人為干擾能引起生物棲息地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生活在該地的植物和動物種類、數量可能產生影響1.樂于嘗試用多種思路、方法進行探究。2.樂于分享、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尊重事實,用證據說話;3.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樂于采取行動進行保護。四、巖石和礦物1.認識巖石2.認識礦物3.巖石、礦物和我們14.4 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標本,認識常見巖石的表面特征.知道礦產是人類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1.表現出對巖石礦物的研究興趣。2.觀察細致、記錄求真。3.初步形成節約、合理開采礦物資源的意識。五、電1.點亮小燈泡2.控制電路的通斷3.設計電路4.導體和絕緣體5.電和我們的生活6.4.1 電路是包括電源在內的閉合回路,電路的通斷可以被控制。6.4.2 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6.4.3 電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時也具有危險性。1.2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6.6.1 自然界中存在多種能量的表現形式。16.1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樣.16.2 工程和技術的產品能夠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17.2 技術包括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產品1.對電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2.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大膽猜想、小心求證3.知道電是一種能源,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會安全用電常識。六、房屋照明電路1.安裝房屋照明電路2.改進房屋照明電路16.1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區別與聯系。16.2 工程師依據科學原理設計各種可資利用的實際物品。18.1 工程是以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系統性工作。18.2 工程的核心是設計。18.3 設計需要考慮可利用的條件和制約因素,并不斷改進和完善。1. 對安裝房屋電路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并敢于大膽創新、開拓思維。2. 認同創新設計能夠改善生活。3.體會人類的需求是科技進步的關鍵。教學措施本冊探究活動中,我們繼續將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扶”和“引”。教材上的探究活動的編排設計,采用了以學生活動案例、學生討論場景圖、指南車提示、指南車信箱提供科技史、閱讀資料等方式去引領學生展開活動。教材針對不同難度的活動任務,用不同的編寫策略和呈現方式,指導、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對難度大的活動引導多,對難度不大的活動采用啟發的策略,給學生自主、開放的空間更大,以體現教學方法策略的選擇與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相適應的編寫原則。(一)把握小學生心理特點,注重培養興趣和習慣四年級學生的觀察、比較、分類、制作等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也給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本學期科學課教學,既要了解本學期各單元的教學目標,又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還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識特點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點,針對這些特點開展教學活動。1.問題情境導向,激活探究興趣四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沒見過的、不了解的事物充滿興趣,愛問“這是什么”“為什么”“說明了什么”“有什么證據”等問題,這是科學課教學非常好的心理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既有教育價值,學生又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科學與科學課的熱愛;同時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好奇心隨著科學課的教學逐年增長,而不是衰退.為此,要尊重他們的探究興趣,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給予及時、合理的反饋.學生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怪異的問題總有一定原因,有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對于這些問題,應該通過梳理、篩選等方法,或找到與現階段學習內容的相關聯系,發現問題的價值與意義;或巧妙地將其引導到學生力所能及的、可關注到的領域里,引發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課外學習。2.精心組織活動,把握“教扶放”時機愛觀察、愛動手,仍是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天性,為此,在四年級科學課教學中,仍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一是盡可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實踐活動開展教學,避免在長時間內單純地采用講述、講解、問答的方法.二是可以適當選用趣味實驗、角色扮演、科學游戲等方式,讓他們在玩中學.在選用教學游戲時,要注意科學課的游戲是教學游戲,既要有游戲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學性和教學性,不能單純為了激發興趣做游戲.二是四年級以“扶和放”為主,“教”為輔.教師指導時注意梯度,把握好“教、扶、放”的時機,按照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先讓學生經歷一些簡單的或模仿性較強的觀察、制作、調查、實驗等活動,隨著能力的提高,再慢慢將學生的探究引向深處,使探究活動的水平循序漸進地提高。3.尊重個性發展,重視習慣培養小學中年級學生對科學學習態度、熱情、興趣等有所分化,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具備的相關探究技能也存在個體差異,堅持、耐心、細致、嚴謹、專注的科學品質大多還未養成,學生的情緒穩定性不高,需要教師尊重個性,關注差異,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引導.教師要重視小組團隊建設,采用“同質異組,異組同質”的分組方式,通過對小組團隊激勵性評價,引導同伴互助,立標桿、學榜樣,讓每個學生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科學品質、學習習慣的培養還需要在活動過程中持之以恒地進行策略性引導.批評、表揚要客觀公正,因人而異,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盡量不公開批評,多找個別談話溝通,幫助學生找到問題原因和解決辦法。科學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從細處著眼,對不同類別的學生要區別對待,同時也要在低年級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觀察、實驗時,小組同學怎樣分工合作,中年級有什么新的要求;教師講述、講解、演示時,怎樣注意昕講;觀察、實驗后,怎樣收拾各種器材;野外考察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匯報交流觀察實驗結果時,應該按照怎樣的程序介紹(首先說觀察對象、實驗目的,然后說采用的觀察、實驗方法,最后說在觀察、實驗中有什么發現);研討時,怎樣發表自己的意見,傾昕其他同學的意見,怎樣對其他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怎樣對其他同學的評價進行肯定和辯解;歸納概括結論、判斷解釋問題時,應該按照怎樣的邏輯表達;教學反思時,應該思考哪方面的問題,如果有評價手冊應該怎樣填寫;對于教師布置的課后研究項目,應該如何完成這一切,都要有計劃、堅持一貫地訓練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整個小學階段乃至更高階段科學課的學習,以及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優化科學探究課教學,重視探究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與交流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科學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方式,是形成科學觀念、發展科學思維、形成科學態度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同時,也是一種綜合的能力。中年級定位于引導性探究,將側重訓練借助工具或儀器觀察、測量、描述、類比、歸納、抽象、概括、分析等單項技能方法,以及提出問題、搜集證據、處理信息等綜合技能。教學進度表周次時間教學內容授課時數第1周3.1-3.5開學第一課 1.泥巴變形記 2第2周3.8-3.122.蠟的有趣變化 3.混合與分離 2第3周3.15-3.191.蠶寶寶出生了 2第4周3.22-3.262.蠶寶寶在長大2第5周3.29-4.23.蠶寶寶大變樣2第6周4.5-4.94.人類對生物的影響 1.認識巖石2第7周4.12-4.162.認識礦物 3.巖石、礦物和我們2第8周4.19-4.231.點亮小燈泡2第9周4.25-4.302.控制電路的通斷2第10周5.3-5.7期中考試2第11周5.10-5.143.設計電路2第12周5.17-5.214.導體和絕緣體 5.電與我們的生活2第13周5.24-5.281.安裝房屋照明電路2第14周5.31-6.42.改進房屋照明電路2第15周6.7-6.11期末復習2第16周6.14-6.18期末復習2第17周6.21-6.25期末復習2第18周6.28-7.2期末檢測-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