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2.3 蠶寶寶大變樣.doc
第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第三課 蠶寶寶大變樣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蠶通過四次蛻皮之后,便要吐絲作繭,先蛻變成蛹,最后蛻變成蠶蛾(蠶一生蛻皮六次),破繭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產卵。知道蠶蛾的外形特征:蠶蛾身體分成頭、胸、腹三部分,頭部長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是昆蟲家族中的一員。2.科學探究通過長期的觀察,了解蠶從幼蟲到成蟲的變化過程,做好觀察日記記錄。通過觀察多只蠶作繭的過程,發現蠶作繭的共同點;能夠比較蠶蛾和蠶寶寶的外形、生活習性的不同;能區分雌蛾和雄蛾。3.科學態度、STSE堅持不懈地飼養并觀察蠶,有探究興趣,樂于分享。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硬紙板或稻草等制作“蠶山”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刀片、放大鏡、蠶繭、蠶蛾、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蠶繭、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1)提問:上節課我們布置了觀察蠶寶寶“蛻皮”的任務。現在,大家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說一說,蠶作繭前要蛻幾次皮?(2)學生匯報(3)小結:蠶作繭前要進行四次這樣的“蛻皮”。當蠶進行完第四次“蛻皮”后,再過一段時間,蠶寶寶就又不吃桑葉了,渾身通明透亮這是它要吐絲結繭了。(二)新課學習1. 觀察蠶寶寶“作繭自縛”(1)思考并交流:觀察蠶喜歡在什么地方吐絲結繭。蠶吐絲結繭的地方有什么特點?這些地方對蠶的作繭有幫助嗎?(2)小結:蠶熟之后,它們會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尋找一個適合結繭的立體空間,這種現象叫做“上山”。南宋畫家樓璹畫的耕織圖中,記錄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蠶山”,幫助蠶寶寶吐絲結繭。(3)繼續思考:在平面上的蠶會吐絲結繭嗎?(不會)(4)制作“蠶山”:那我們也可以做個“蠶山”,幫助蠶寶寶結繭。教師指導做“蠶山”。(5)閱讀資料:絲綢之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繅絲工藝從蠶繭中抽出蠶絲,再用蠶絲織成絲綢。這些美麗的絲綢通過陸路和海上運到中亞、非洲和歐洲,成為著名的絲綢之路。2. 揭開蠶繭里的秘密(1)猜一猜:蠶繭里面的蠶有什么變化嗎?(2)明確實驗方法:蠶結繭34天后,輕輕剪開幾只蠶繭。觀察蠶繭里蠶的身體外形、表面顏色、大小發生了什么變化?然后將蠶繭蓋子蓋上,繼續觀察蠶蛹會發生什么變化,做好觀察記錄。(3)交流:a. 說一說蠶蛹是什么樣子的?b. 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區別,如何辨別?(4)小結:蠶剛蛻了皮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個體比較瘦小,但很結實。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1)談話引入:把蠶繭放在通風溫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蠶蛹就會蛻變成蠶蛾,破繭而出。1. 觀察破繭蠶蛾(1)觀看錄像:觀察“破繭蠶蛾”的錄像。了解蠶蛹破繭而出變成蠶蛾的過程。(2)觀察并交流:a. 蠶蛾是什么樣?它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它是昆蟲嗎?b. 比較蠶蛾和蠶寶寶的外形、生活習性有什么不同。c. 能區分雌蛾和雄蛾嗎?它們有什么不同?(3)小結:蠶蛾身體分成頭、胸、腹三部分,頭部長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是昆蟲家族中的一員;蠶蛾是蠶的成蟲,蠶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飛翔,此外蠶蛾不吃任何食物;蠶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動緩慢;雄蛾瘦小精神,行動較快。(4)講述:當雄蛾嗅到雌蛾的氣味后,會更加好動,主動向其靠近并與其交配。(5)交流:蠶蛾要產卵了,我們要做哪些準備?(6)任務布置:觀察蠶蛾交配,以及觀察雌蛾產卵的情景,看一看產了多少卵,剛產下的卵是什么顏色的。(三)整理,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