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共55頁).doc
湘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湘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共55頁)1.1泥巴變形記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泥巴變形記是湘科版小學科學四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本節課凸顯了一個“玩”字,帶著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悟。按照任務驅動的思路,從“玩泥巴”的需要出發,設計并安排活動,先是挖泥土,接著篩泥土,最后制作泥塑,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泥土的特點,學習用泥土做一個自己喜歡的泥塑物品。21cnjy.com學情分析:學生對于“泥”并不陌生,兒時經常玩泥巴,小學的美術課上接觸橡皮泥和黃泥,泥塑和其他平面美術不同,它直觀立體,便于成型,可以不斷修改、整理、再塑,方法簡便易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玩的愿望和對創作表現的渴望。大部分學生都有過小時候玩泥巴的經驗,本課能喚醒他們兒時的記憶,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他們學習泥塑創作方法,在玩中學,觀察生活周圍的人情百態,以增強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立體造型和表現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教學目標:1意識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物質。2通過篩泥土的活動,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著各種物質,泥土是由顆粒大小不同的物質組成的。3通過做捏泥塑的活動、感受泥的特點。教學重點: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點。教學難點:學習用泥土捏一個泥塑物品。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學生材料:泥土、一次性桌布、篩子、塑料盆、水。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一、視頻導入1、你知道視頻中的小朋友們在干什么嗎?他們是怎么玩泥巴的?他們用泥巴可以干什么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們的作品吧!2、欣賞泥土捏出的不同造型并提問:在哪里能找到泥土呢?3、學校或公園的花園里都有泥土,田野里邊也有泥土,原來這么多地方都可以挖到泥土。4、泥土除了玩還能干什么呢?5、泥土覆蓋在地球表面,不僅為動物和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還可以成為我們手中的玩具,今天我們就來用泥土捏一個你最喜歡的造型。二、講授新知篩泥土1、這里有一個用泥土捏成的可愛的小章魚,老師也想捏一個,老師在學校的花壇里找來了土壤,你們看看這樣的土壤可不可以捏出一個小章魚呢? (不行,土壤里有樹枝、雜草和大塊的土)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樹枝和雜草都不是泥土,我們要先把他們挑揀出來,一些大塊的土可以用手捻一捻,捻碎,現在請小朋友們動動手,把土壤里不是泥土的東西挑揀出來,同時把大塊的土捻一捻。21教育網3、學生挑、揀、捻泥土。4、挑揀完后有兩盆土,你覺得哪一盆更適合捏造型呢?為什么呢?(第二盆,因為它更細)5、第二盆是老師處理過的土,你能猜一猜老師是怎么做的嗎?6、沒錯,老師用到了一個神器,它的名字叫篩子,篩子可以讓比篩孔小的顆粒漏下去,播放視頻了解篩子的使用方法。217、使用篩子時,可以左右搖一搖,前后搖一搖,但一定要記住搖的時候不能把下面的土漏在盒子的外面。現在我們看一下,篩子上面留下的是比較大的泥土,篩子下面盒子里的泥土是不是更細了呢?8、大家已經知道怎樣使用篩子,老師這里有兩個篩子,它們有什么不同呢?仔細觀察一下。(左邊篩孔大,右邊篩孔小)我們要先用空大的把比較大的雜志先挑出來,再用孔小的就可以得到比較細的泥土了。總結一下,要想得到適合做泥塑的泥土,要經過哪些過程呢?(第一步,先把 泥土中的樹枝、樹葉等雜質挑揀出來,第二步,把大塊的土捻碎,再用篩子篩出更細的泥土就可以用來做泥塑了)這個過程可真不容易呀!活泥土1、細土我們已經篩出來了,是不是可以捏泥塑了?你們試著捏一捏,行不行呢?(不行,太干了,太松散了,根本就捏不到一起去)那怎么辦呢?我們一起來看段視頻,看看她是怎樣來活泥的。2、播放視頻。3、視頻中我們看到加水時要慢慢倒,先把土集中起來,在中間挖一個小坑,先少倒一點水,再用手把水和泥活在一起,等泥團不斷變大后再捏一捏,多捏揉,就可以得到一個可以捏的泥團了,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現在開始動手吧!21cnjy4、學生動手活泥土。捏泥塑1、學生捏泥塑。捏出自己喜歡的造型。2、老師要溫馨提示,捏完后要清理桌面,保持干凈整潔,并清洗干凈你的小手,做一個嚴謹的小科學家哦!拓展:介紹陶瓷1、通過今天的學習,老師相信每一個小朋友都能捏出可愛至極的造型,可是你們剛剛捏的泥塑會風干,會裂掉,是不容易保存的,那怎么辦呢?其實聰明的古代人早就想出了辦法。2、把捏好的泥再加工,制成陶瓷,把泥塑燒至700度可變成陶器,就可以永久保存啦!3、秦始皇兵馬俑也是用泥土燒至而成,它已經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呢,還是栩栩如生呢。4、還有一些瓷器,是將泥塑燒到1230度做成的,燒成的瓷器可以耐高溫、耐腐蝕,像我們平時喝水用的瓷杯,吃飯用的瓷碗,還有一些漂亮的工藝碗具,都是瓷器,你們看,這些瓷器是不是很漂亮呢?5、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瓷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寶貴遺產,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成為世界藝術寶庫的明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更多關于瓷器的知識。www-2-1-cnjy-com三、全課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隨處可見的泥土經過加工處理后帶給我們這么多樂趣,你們今天玩得開心嗎?四、作業布置用自己篩過的泥土捏一個你喜歡的造型。五、板書設計泥巴變形記篩泥土 活泥土捏泥塑 介紹陶瓷第2課蠟的有趣變化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有些物體的狀態發生了變化,如蠟熔化、水結冰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2、科學探究經歷觀察、比較等方法認識到物體的狀態改變,但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通過歸納與演繹,了解和分析更多類似的變化。能正確地使用酒精燈加熱。3、科學態度通過中國古代的青銅器鑄造科技史的學習,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教學重點:知道有些物體的狀態發生了變化,如蠟熔化、水結冰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能正確使用酒精燈加熱。教學難點:經歷觀察、比較等方法認識到物體的狀態改變,但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 通過歸納與演繹,了解和分析更多類似的變化。教學準備:分組材料:蠟燭、小刀、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蒸發皿、火柴、實驗夾、蠟星星模板、護目鏡、口罩、手套、濕抹布等。教學時間:1 課時教學過程:一、示例聚焦1、出示冰塊,觀察冰塊的變化。冰塊發生了什么變化?(融化)冰塊融化成什么?(水)冰是什么物質變來的?(水)2、冰融化的過程,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發生變化?3、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變與不變”第 2 課4、還有哪些物體會發生像冰塊融化這樣的變化?(雪融化、雪糕融化、巧克力受熱熔化等) 二、實驗舉證(活動:研究蠟的變化)1、出示幾種形狀的蠟,觀察描述蠟的樣子。2、將蠟燭切割,觀察蠟燭有什么變化?(請兩名同學上臺演示,注意小刀使用安全)3、交流小結:切割的蠟形狀大小變化了,但還是蠟。這種變化跟上節課“捏泥人”的變化一樣,是形狀大小變化,物質沒有變化。4、提出活動任務:如果把蠟加熱,蠟受熱后會發生什么變化呢?5、出示活動材料,介紹材料名稱。復習酒精燈的使用方法(指名學生演示,大家觀察評價)。6、視頻播放實驗方法和步驟。7、討論安全事項。(特別提醒:實驗中戴口罩和手套外,還要佩戴護目鏡,目的都是防止在加熱過程中有受熱不均的蠟液從蒸發皿中飛濺出來傷人。此外,還要強調每一個實驗小組都要備好濕抹布,并提醒學生在實驗中萬一遇到點燃的酒精燈被撞倒的突發情況,就要及時用濕抹布來蓋滅火焰。) 8、出示活動步驟及要求:(1) 用酒精燈給蠟塊加熱,仔細觀察蠟在加熱前、加熱中、加熱后的變化并進行記錄。(2) 將熔(rng)化的蠟倒入紙制的星星模板里。冷卻后,又有什么變化?(3) 遵守實驗操作規范,注意實驗安全。9、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10、匯報交流。蠟受熱變成蠟液的過程中,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是不變的?蠟液在模具中凝固的過程中,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是不變的?”將結論填寫在活動于冊中。11、討論小結:蠟在加熱過程中,物體狀態發生了變化,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變化。三、類比舉證1、出示圖示案例,了解生產生活中更多類似的變化。2、“指南車信箱”科學閱讀:青銅器的生產3、播放視頻:介紹青銅國寶“四羊方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四、提煉概況 1、說一說冰、蠟、巧克力、鐵水、青銅器等物體變化的共同點。2、通過本周的學習,談談對“變與不變”的學習收獲。(有些物體的形狀、大小或狀態發生了變化,但構成物體的物質并沒有改變。)板書設計:2、蠟的有趣變化變物體的狀態與不變構成物體的物質教學反思:第3課 混合與分離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了解一些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2、科學探究能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兩種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開來。3、科學態度分析和解釋生活中的眾多與混合和分離相關的事例。教學重點:能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兩種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開來。教學難點:過濾實驗和蒸發實驗的正確操作。教學準備:燒杯、漏斗、濾紙、鐵架臺、玻璃棒、蒸發皿、火柴、酒精燈、芝麻、鹽、濕抹布等教學時間:1 課時教學過程:一、 情境導人(出示情境圖片)琳琳在廚房給媽媽幫忙,不小心碰倒鹽瓶,鹽混進芝麻了。二、聚焦問題1、(出示鹽和芝麻混合物)怎樣將它們分離呢?2、談話:要分離兩種不同的物質,我們先要分析這兩種物質不同的特性,才能根據它們不同的特性想辦法進行分離。3、分組觀察討論:鹽和芝麻的不同食材的特性及分離辦法。(如顆粒大小不同;樣子不一樣;鹽在水中可以溶解,芝麻在水中不溶解)4、匯報交流,優化方法。(分兩步進行分離:第一步用過濾方法分離出芝麻, 第二部用蒸發方法分離出鹽。)5、出示分離方法步驟圖,學生填寫好活動手冊。三、實驗操作1、談話:科學實驗是非常嚴謹的,操作必須安全規范。讓我們先來學習規范的操作方法。2、學習過濾操作的正確方法(微課視頻介紹或教師演示)過濾的操作要領是要做到“一貼、二低、三靠”。一貼:即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1)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2)液面低于濾紙邊緣。三靠:(1)盛混合物的燒杯緊靠玻璃棒;(2)玻璃棒下端緊靠濾紙三層處;(3)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3、學習蒸發操作的正確方法(微課視頻介紹或師生合作演示)(1)應使用坩堝鉗取放蒸發皿,加熱時用三腳架或鐵架臺固定。(2)用蒸發皿盛裝液體時,其液體量不能超過其容積的 2/3。(3)加熱蒸發皿時要不斷地用玻璃棒攪拌,防止液體局部受熱四處飛濺。(4)大量固體析出后就熄滅酒精燈,用余熱蒸干剩下的水分。(5)要佩戴護目鏡進行防護。4、重溫強調規范使用酒精燈的注意事項:如正確點火和滅火, 如果不小心打翻酒精燈要迅速地用濕抹布蓋滅火焰等。5、小組分工合作實驗,教師巡視。(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當學生對實驗規范和安全注意事項都能了然于心后,才給各科學小組分發實驗器材,并讓他們根據在活動手冊上所填寫的實驗方法及步驟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6、收拾好實驗器材,小組交流實驗心得,總結經驗。(如操作是否安全和規范;成員合作是否愉快有效;實驗是否成功;今后實驗還需注意什么等)7、師總結評價各組實驗情況。四、提煉概括1、談話:我們成功分離出了鹽和芝麻,看來生活中動動腦筋,使用科學方法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問題。2、思考討論:如何分離鐵屑和沙粒?如何分離綠豆和大米?3、概括:一些物體混合在一起后,還保持著它們原有的性質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將它們分離。五、拓展應用1、科學閱讀:生活中混合物的分離。先讓學生進行科學閱讀,再教師補充講述或多媒體展示,讓學生了解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利用材料特性進行混合物分離的各種事例,如:利用好壞種子的密度不同原理進行分離的“鹽水選種”方法;利用風力篩選谷物中較輕雜質(如納谷、雜草等)的風谷車;元代古人利用水和酒精沸點不同的原理分離水和酒精的白酒蒸餾技術,等等。從而讓學生增長見識,并意識到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并對人類社會發揮起著重要的作用。板書設計:3 混合與分離分離鹽和芝麻 過濾法分離出芝麻一貼、二底、三靠加熱蒸發法分離出鹽混合后還保持著它們原有的性質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將它們分離。生活中的運用:鹽水選種;風谷車;蒸餾白酒技術教學反思:第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第一課 蠶寶寶出生了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我國勞動人民早在30004000年前就知道如何養蠶。知道養蠶需要的一定的環境與條件。知道蠶卵孵化與氣溫等條件密切相關,蠶卵孵化受溫度的影響,蠶卵在適合的條件下會孵化成蟻蠶。知道蠶的一生是從蠶卵開始的,描述蠶卵、蟻蠶的樣子以及蠶卵孵化的過程。2.科學探究通過查閱資料或向他人請教怎樣養蠶,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制定養蠶計劃。在養蠶的過程中,在放大鏡、尺子等工具的幫助下,細心觀察蠶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以及蠶卵的孵化過程,做好記錄。通過簡單的對比實驗,探究溫度對蠶卵孵化的影響。3.科學態度、STSE善思考與愛提問,能夠圍繞養蠶的話題,提出一些科學問題。了解中國養蠶悠久的歷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對于觀察和飼養蠶有興趣,愿意分享養蠶的收獲。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蠶卵、放大鏡、尺子、冰箱、盒子;教學課件。學生準備:事先查閱的有關養蠶的資料卡,或者采訪錄、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1)課件展示單元頁,讀小詩:出生、成長、繁育最終邁向死亡。每一個動物,都要奏響生命的華美樂章!(2)教師講述:今天我們將進入新的單元學習動物的一生。首先我們從養蠶開始。(3)介紹養蠶歷史: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歷書夏小正中記載:“三月攝桑,妾子始蠶。”早在300040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養蠶。(4)引入:我們也來養蠶,觀察蠶一生的變化。可是我們應該如何養蠶呢?(二)新課學習1. 了解怎樣養蠶(1)提問:我們應該如何養蠶呢?(2)學生匯報課前任務的成果(老師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查閱資料或向他人請教怎樣養蠶,并將信息記錄下來)。(3)教師列舉養蠶采訪示例并講解:采訪時間:4月10日采訪對象:養蠶專業戶徐姐姐采訪記錄:問:蠶寶寶吃什么?答:蠶寶寶最愛吃桑葉。問:蠶寶寶愛清潔嗎?答:蠶寶寶愛清潔,要經常打掃它們的家,桑葉也要新鮮干凈。(4)交流:怎樣才能把蠶寶寶養好呢?(5)小結:養蠶的環境:溫暖、通風、干凈、舒適。蠶的食物:新鮮桑葉。(6)制定養蠶計劃:根據自己的設想,制定一個養蠶計劃并展示。(7)教師展示計劃示例:養蠶計劃a.準備養蠶用具。b.給蠶寶寶一個舒適的家。c.每天為蠶寶寶準備好食物。d.仔細觀察蠶寶寶怎樣長大。e.做好觀察日記。(注:為了更好地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還可以準備放大鏡、尺子)2. 布置養蠶任務(1)分組:以小組為單位(最好按家庭住址就近分組),便于實驗后續交流和觀察。(2)明確要求:a. 密切關注蠶卵的孵化,探究溫度對于蠶卵孵化速度的影響。b. 觀察和描述剛出生的蟻蠶,并將它的模樣畫下來。c. 將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3)教師分發蠶卵,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外形特征。(4)各組制定“探究溫度對于蠶卵孵化速度的影響”的實驗計劃。(三)整理,下課。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1)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們的蠶卵孵出蟻蠶了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交流其中的發現吧!(二)新課學習1. 蠶寶寶出生記(1)交流1:通過觀察蠶卵,說一說蠶卵的外形特征。(2)小結:卵的形狀是鼓的,中間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3)交流2:怎樣的環境更適宜蠶卵孵化?(4)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記錄匯報結果。(5)小結:蠶卵的孵化與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關。(6)交流3:孵化出來的蟻蠶是什么樣子的?(7)學生匯報并展示:蟻蠶整體黑色,有一道白色條,有好幾截,每截下面有黑點。(8)布置新任務:繼續觀察蠶的生長情況,寫好觀察日記。(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第二課 蠶寶寶在長大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蠶寶寶生長的大體過程和發生的變化。知道蠶作繭前要蛻皮四次,每蛻一次皮,蠶就會長大很多。知道從幼蟲期到蛹要蛻皮五次,蠶的一生總共要蛻皮六次:蟻蠶二齡蠶三齡蠶四齡蠶五齡蠶蛹蛾。知道桑葉是更適合蠶的食物,蠶能夠吐絲與吃桑葉有關。知道蠶寶寶的飼養和護理方法:喂新鮮桑葉,剛蛻皮的蠶只能吃嫩桑葉;經常清除蠶的糞便和殘葉,保持蠶寶寶“房間”的清潔;保持通風,杜絕蠶與殺蟲劑接觸;病蠶要及時隔離。2.科學探究能堅持長期的細致觀察,設計表格,記錄養蠶過程中的各種信息。能在不傷害蠶寶寶的前提下,設計一些可行的小實驗來探究自己提出的問題。3.科學態度、STSE在養蠶的過程中,愛護蠶寶寶,照顧好蠶寶寶,從而形成關愛動物,關愛小生命的意識。堅持長期觀察,樂于交流與合作,能及時和同伴交流自己的養蠶心得。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蠶寶寶、放大鏡、溫度計、新鮮桑葉、紙盒、尺子、其他養蠶器具、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蠶、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談話引入:蠶寶寶出生了,怎樣才能把它們養得又大又壯?它們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關注蠶寶寶的成長吧!(二)新課學習1. 觀察蠶的生長與變化(1)提問:蠶寶寶出生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里,大家發現蠶寶寶有哪些變化?(2)現場分組再次觀察:學生用尺子和放大鏡輔助觀察,并記錄。(3)班級交流:a. 說一說蠶寶寶身體大小、顏色等方面的變化。b. 說一說蠶寶寶吃桑葉的情形以及蠶寶寶食量的變化。c. 說一說你的其他新發現。(4)問題探討:班級交流養蠶的發現和心得,提出遇到的問題大家探討。 (5)列舉示例:分別展示“第3小組養蠶中的發現和問題”發現:a. 蠶的前面有6只小腳,隔了幾截后有8只大腳,身體分成好多截。b. 蠶總是不停地在吃桑葉,當它不吃的時候,就要蛻皮了。c. 蠶的糞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d. 蛻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問題:a. 蠶有耳朵嗎?它能聽到聲音嗎?b. 蠶一共蛻幾次皮?c. 蠶只吃桑葉嗎?(6)針對蠶的飼養與護理進行小結:喂新鮮桑葉,剛蛻皮的蠶只能吃嫩桑葉;經常清除蠶的糞便和殘葉,保持蠶寶寶“房間”的清潔;保持通風,杜絕蠶與殺蟲劑接觸;病蠶要及時隔離。(7)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研討:在不傷害蠶寶寶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在飼養過程中針對自己的問題做一些小實驗。你打算針對哪些問題做小實驗呢?(例如:蠶只吃桑葉嗎?蠶寶寶要蛻幾次皮?)2. 蠶寶寶還喜歡吃什么(1)提出問題:蠶吃萵苣葉嗎?如果吃,桑葉和萵苣葉,哪種更適合蠶寶寶?(2)介紹材料:新鮮萵苣葉和新鮮桑葉(3)設計實驗:分組設計實驗,然后班級交流,完善實驗方案。(4)課后實驗并觀察,將實驗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3. 觀察蠶寶寶換“新衣”(1)觀看錄像:觀察蠶寶寶“蛻皮”的錄像,提問:它們這是怎么了?(2)小結:這是蠶寶寶在“蛻皮”,是蠶重要的生長變化現象。(3)課件展示教材P15蠶寶寶蛻皮過程的四幅圖片,比較蛻皮前后蠶寶寶的變化。(4)任務布置:a. 仔細觀察蠶寶寶每次蛻皮前后的活動、模樣變化,把它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b. 把觀察結果記錄在養蠶日記上,并統計蠶作繭前要蛻幾次皮。(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第三課 蠶寶寶大變樣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蠶通過四次蛻皮之后,便要吐絲作繭,先蛻變成蛹,最后蛻變成蠶蛾(蠶一生蛻皮六次),破繭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產卵。知道蠶蛾的外形特征:蠶蛾身體分成頭、胸、腹三部分,頭部長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是昆蟲家族中的一員。2.科學探究通過長期的觀察,了解蠶從幼蟲到成蟲的變化過程,做好觀察日記記錄。通過觀察多只蠶作繭的過程,發現蠶作繭的共同點;能夠比較蠶蛾和蠶寶寶的外形、生活習性的不同;能區分雌蛾和雄蛾。3.科學態度、STSE堅持不懈地飼養并觀察蠶,有探究興趣,樂于分享。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硬紙板或稻草等制作“蠶山”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刀片、放大鏡、蠶繭、蠶蛾、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蠶繭、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1)提問:上節課我們布置了觀察蠶寶寶“蛻皮”的任務。現在,大家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說一說,蠶作繭前要蛻幾次皮?(2)學生匯報(3)小結:蠶作繭前要進行四次這樣的“蛻皮”。當蠶進行完第四次“蛻皮”后,再過一段時間,蠶寶寶就又不吃桑葉了,渾身通明透亮這是它要吐絲結繭了。(二)新課學習1. 觀察蠶寶寶“作繭自縛”(1)思考并交流:觀察蠶喜歡在什么地方吐絲結繭。蠶吐絲結繭的地方有什么特點?這些地方對蠶的作繭有幫助嗎?(2)小結:蠶熟之后,它們會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尋找一個適合結繭的立體空間,這種現象叫做“上山”。南宋畫家樓璹畫的耕織圖中,記錄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蠶山”,幫助蠶寶寶吐絲結繭。(3)繼續思考:在平面上的蠶會吐絲結繭嗎?(不會)(4)制作“蠶山”:那我們也可以做個“蠶山”,幫助蠶寶寶結繭。教師指導做“蠶山”。(5)閱讀資料:絲綢之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繅絲工藝從蠶繭中抽出蠶絲,再用蠶絲織成絲綢。這些美麗的絲綢通過陸路和海上運到中亞、非洲和歐洲,成為著名的絲綢之路。2. 揭開蠶繭里的秘密(1)猜一猜:蠶繭里面的蠶有什么變化嗎?(2)明確實驗方法:蠶結繭34天后,輕輕剪開幾只蠶繭。觀察蠶繭里蠶的身體外形、表面顏色、大小發生了什么變化?然后將蠶繭蓋子蓋上,繼續觀察蠶蛹會發生什么變化,做好觀察記錄。(3)交流:a. 說一說蠶蛹是什么樣子的?b. 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區別,如何辨別?(4)小結:蠶剛蛻了皮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個體比較瘦小,但很結實。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1)談話引入:把蠶繭放在通風溫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蠶蛹就會蛻變成蠶蛾,破繭而出。1. 觀察破繭蠶蛾(1)觀看錄像:觀察“破繭蠶蛾”的錄像。了解蠶蛹破繭而出變成蠶蛾的過程。(2)觀察并交流:a. 蠶蛾是什么樣?它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它是昆蟲嗎?b. 比較蠶蛾和蠶寶寶的外形、生活習性有什么不同。c. 能區分雌蛾和雄蛾嗎?它們有什么不同?(3)小結:蠶蛾身體分成頭、胸、腹三部分,頭部長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是昆蟲家族中的一員;蠶蛾是蠶的成蟲,蠶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飛翔,此外蠶蛾不吃任何食物;蠶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動緩慢;雄蛾瘦小精神,行動較快。(4)講述:當雄蛾嗅到雌蛾的氣味后,會更加好動,主動向其靠近并與其交配。(5)交流:蠶蛾要產卵了,我們要做哪些準備?(6)任務布置:觀察蠶蛾交配,以及觀察雌蛾產卵的情景,看一看產了多少卵,剛產下的卵是什么顏色的。(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第四課 昆蟲的一生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蠶、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經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知道蠶、蝴蝶和蜜蜂等昆蟲的幼蟲和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并且經歷了“蛹”這個階段,這樣的生長發育過程叫作完全變態發育;蝗蟲、蜻蜓等昆蟲不經歷“蛹”這一階段,這樣的生長發育過程叫作不完全變態發育。2.科學探究能有效整理并處理養蠶的資料,分析并總結出蠶生長發育過程的四個階段。能查閱資料,了解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進而比較蝗蟲和蜻蜓的一生,辨別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相同和不同。3.科學態度、STSE有對昆蟲的探索欲望,尊重事實,樂意分享自己的發現。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昆蟲資料卡、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提問:上節課我們布置了觀察“雌蛾產卵”的任務。現在,大家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產了多少卵,剛產下的卵是什么顏色的?(2)學生匯報(3)小結:一只雌蛾大約可產200-500粒卵,新生的蠶卵,扁扁的,顏色呈淡黃色。(4)講述:在養蠶活動中,我們積累了很多養蠶的資料,整理這些資料,會有很多新的發現。今天,先讓我們來整理養蠶日記。(二)新課學習1. 整理養蠶日記(1)資料整理:整理我們的養蠶日記。可從蠶卵的形狀、大小、顏色、溫度對孵化的影響,剛孵化出蟻蠶的日期、樣子,蠶怎樣吃桑葉、怎樣行動,蠶蛻皮的幾個日期、樣子,蠶吐絲結繭前后的樣子,蠶蛹的樣子,蠶蛾破繭而出的日期、產卵的日期等方面進行整理。(2)匯報交流:分組匯報,說一說有哪些發現。(3)重點分析:分析我們的養蠶日記,看一看蠶寶寶一生要經歷哪幾次大的變化。(4)小結: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幼蟲期22-28天,蛹期10-12天,成蟲期9-12天。(5)課件展示蝴蝶和蜜蜂的一生。(6)交流:說一說蝴蝶、蜜蜂的一生有哪幾個階段?它們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處?(7)小結:蠶、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成蟲之后,雌雄交配、產卵,生育新的一代。(8)課件展示蝗蟲和蜻蜓的一生。(9)交流:說一說蝗蟲和蜻蜓的一生有哪幾個階段?它們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處?(10)小結:蝗蟲和蜻蜓的一生都經歷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11)思考并交流:蝗蟲和蜻蜓的一生與蠶、蝴蝶和蜜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2)總結:蠶、蝴蝶和蜜蜂等昆蟲的幼蟲和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并且經歷了“蛹”這個階段。像它們這樣的生長發育過程叫作完全變態發育;蝗蟲、蜻蜓等昆蟲不經歷“蛹”這一階段,像它們的生長發育過程叫作不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是昆蟲一生變態發育的兩種類型。(13)任務布置:查閱資料,了解更多昆蟲的一生,并了解它們屬于什么發育類型。(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動物的一生第五課 生生不息的動物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長大、衰老和死亡。知道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卵生,另一種是胎生。知道有了繁殖,動物才能生生不息。2.科學探究觀察了解魚、雞、熊貓的一生,能發現動物共同的生命歷程,經歷出生、長大、衰老和死亡四個階段。通過比較動物的繁殖方式,能夠區分卵生和胎生的不同,進而辨別常見動物的繁殖方式。3.科學態度、STSE對于探索動物的生命歷程及繁衍后代有興趣,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樹立愛護動物的意識。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動物生命歷程及繁殖方式的資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前面我們學習了關于昆蟲的一生,說一說蠶、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要經歷哪幾個階段?蝗蟲和蜻蜓呢?(2)學生匯報: 蠶、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蝗蟲和蜻蜓的一生都經歷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3)講述:昆蟲的一生經歷了不同階段,其他動物的一生呢?今天,讓我們走進動物的一生。(二)新課學習1. 觀察其他動物的一生(1)課件展示教材P23“魚、雞、熊貓”的一生的圖片。(2)交流:說一說,魚、雞、熊貓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小結: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長大、衰老和死亡。這是所有動物的一生相同的地方。(4)思考:每一個動物都要從出生走向死亡,但為什么動物沒有絕跡?(5)講述:動物的一生除了捕食和躲避被捕食,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繁衍后代,使自己的種群得以延續。(6)繼續探究:課件再次展示“魚、雞、熊貓”的一生的圖片。比較一下,它們繁衍后代的方式一樣嗎?為什么?(7)小結:a. 魚的繁衍是通過產卵的方式;雞的繁衍是通過雞蛋孵化的方式;熊貓的繁衍是通過熊貓媽媽懷胎孕育的方式。它們的繁衍方式不一樣,有卵生和胎生的區別。b. 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卵生,另一種是胎生。c. 哺乳動物通過懷胎孕育直接生出小動物的繁殖方式為胎生。通過產卵的繁殖方式為卵生。(8)討論:我們身邊常見的動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兩種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2. 比較卵生和胎生的不同(1)課件展示教材P24的四幅圖片。(2)交流:說一說海龜和馬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3)小結:海龜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海龜是卵生動物。馬的繁殖方式是胎生,馬是胎生動物。(4)全課總結:各種動物壽命有長有短,具體生命過程也不盡相同,但一生都會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有了繁殖,動物才得以生生不息。(5)練習:完成活動手冊P9 “給動物找媽媽”。并說出其中哪些是卵生的動物?哪些是胎生的動物?(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 生物與環境第一課 動物與環境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動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氣、水、溫度、食物等。知道動物能夠適應季節的變化,例如換毛、遷徙等。知道動物具有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長期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同類動物,會有不同的形態結構,例如不同的鳥喙和鳥爪。2.科學探究針對蚯蚓雨后鉆出土壤的現象提出問題,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氣是否被擠走、土壤水分變化對蚯蚓的影響;回想飼養動物的經驗,能總結出動物的基本生存需要。以若爾蓋草原為例,觀察隨著季節的變化,黑頸鶴和狼是怎樣適應環境的。季節的變化,動物的不同生活方式,從而認識動物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觀察比較不同形態結構的鳥喙和鳥爪,猜想其作用并嘗試建立對應關系,能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和驗證它們與生活環境的關系。3.科學態度、STSE樂于探索動物與環境的聯系,領略動物生存本領的神奇。意識到動物的生存與環境息息相關,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蚯蚓、土壤、水、水壺、紙盒;若爾蓋草原的季節變化以及黑頸鶴和狼的改變等資料;不同形態結構的鳥喙和鳥爪圖片;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水葫蘆浮在水面,駱駝刺扎入土里。植物向光又向水,動物冬眠或遷徙。各種現象找根底,環境與生物啥關系?(2)講述:本單元我們將進入生物與環境的學習。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動物和環境的關系。(3)提出問題:課件展示教材P26頁上方情景圖。下雨后,很多蚯蚓從土壤中鉆了出來,這是為什么?(4)作出猜想:也許是土壤太濕了(導致空氣跑掉,缺氧)。(5)繼續思考:土壤中含水量的改變,會影響蚯蚓的生活嗎?怎樣通過實驗來研究?(二)新課學習1.探究土壤水分變化對蚯蚓的影響(1)作出假設:土壤中含水量的改變,會影響蚯蚓的生活。(2)討論需要準備哪些實驗材料。a. 蚯蚓的數量需要考慮嗎?用一條還是多條做實驗?b.需要準備什么樣的土壤? (3)明確實驗材料:需要多條蚯蚓;需要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過多、潮濕和干燥的土壤。(4)設計實驗方案:將實驗方案記錄在活動手冊上。(5)交流匯報:小組匯報自己的設計方案,并互相交流,優化實驗方案。(6)動手實驗:實驗過程中,觀察蚯蚓在濕度不同的土壤中的反應。并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中。(7)匯報與交流: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匯報各組實驗的結果。含水過多全濕的土壤,缺空氣,蚯蚓鉆出來了;干燥的土壤,缺水分,蚯蚓也鉆出來了;潮濕的土壤,蚯蚓沒有鉆出來。這些反應說明了什么? (8)小結:土壤中含水量的改變,會影響蚯蚓的生活。 (9)繼續探究:回想我們養蠶的經歷,蠶卵要在溫暖的環境中才能孵化。蠶會從干枯的桑葉上,轉移到新鮮桑葉上。另外還有土壤噴水后,蝸牛更愿意鉆出來活動。這說明了什么?(10)學生繼續匯報與交流。(11)小結:動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氣、水、溫度、食物等。空氣、水、食物等發生變化時,會對動物的生存產生影響。2.布置課后作業大自然中許多地方會經歷一年四季,此時環境變化有什么特點?動物們又是怎樣應對的?長期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同類動物,它們的形態結構會有不同嗎?請搜集相關資料。(三)整理,下課第二課時(一)教學導入1.復習提問:土壤中含水量的改變,會影響蚯蚓的生活嗎?這個事例說明什么?2.檢查作業:是否完成了上節課后布置的資料搜集任務。(二)學習新課2. 認識動物對季節變化的適應(1)課件展示教材P28上方“若爾蓋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圖片。(2)交流:根據圖片,說一說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分別是什么樣的?動物所處環境(陽光、溫度、水、食物等)會發生什么變化?(3)小結:若爾蓋草原的夏季天高氣爽,能見度很高,綠草茵茵,食物和水分充足。冬季植物凋零,天氣寒冷,水結冰,食物缺乏。(4)提問:黑頸鶴和狼是在若爾蓋草原上生活的動物,這兩種動物在季節變化下,有著怎樣的表現?這對它們的生存有什么意義?(5)課件展示教材P28下方兩幅圖和P29教材上方的兩幅圖。(6)交流:說一說,從這四幅圖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這說明了什么?根據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還有補充的嗎?(7)小結:面對草原冬季的來臨,黑頸鶴向南遷徙到溫暖的云南;而狼則留守原地,采取換毛的方式抵御寒冷。這都是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行為,為了在嚴酷的環境變化中生存下去。(8)過渡:長期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它們的形態結構會有不同嗎?讓我們用鳥的案例來研究吧!3.尋找鳥的喙與爪的聯系(1)課件展示教材P30上方三幅“鳥喙”圖片。(2)觀察并交流:觀察比較不同的鳥喙,想一想它們各有什么作用。(3)小結:第一幅圖,鳥喙長而直,像鑷子,利于它們捕捉小魚蝦之類的食物。第二幅圖,鳥喙強壯,并且末端有彎曲的鉤,尖銳有力,適宜捕食小動物。第三幅圖,鳥喙寬而扁平,適合濾食漂在水面的食物。(4)繼續觀察并交流:課件展示教材P30下方三幅“鳥爪”圖片。觀察比較不同的鳥爪,想一想它們各有什么作用。(5)小結:第一幅圖,鳥腳上有蹼,腳掌寬大,適宜在水中游泳,可生活在河流湖泊中。第二幅圖,鳥兒的腳細長,適宜在淺水中行走,可生活在濕地灘涂地帶。第三幅圖,鳥的爪子強壯有力,并且在腳趾的頂端有強有力的鉤子,適宜抓取一些小動物,可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區。(6)討論:a.鳥喙和鳥爪有沒有相對應的關系?請找一找上面六幅圖中同屬一只鳥的喙和爪b.根據查閱的資料,說一說這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