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復習(全冊共6頁).doc
六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復習(教科版2017)1. 許多發明創造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2. 一項工程是由多個系統組成的,各系統內部需要協同工作。3. 工程建設需要運用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的支撐來完成。4. 工程無論大小都要經歷相類似的建設過程。5. 工程的關鍵是設計,設計需要經歷不斷改進的往復過程,直至滿足建造要求。6. 工程建設具有復雜性的特點,需要集合多人的智慧共同協作完成。7. 技術: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發展而成,把生產要素投人轉化成產品和服務等產出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以及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如電工技術、焊接技術、木工技術、激光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等。8. 工程:將自然科學的原理應用到工農業生產部門中去而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機電工程、化學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這些學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在科學實驗及生產實踐中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出來的。主要內容有對于工程基地的勘測、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設備和產品的設計制造,工藝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9. 結構:與“功能”相對。系統內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系統組織化、有序化的重要標志。物質系統的結構可分為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任何具體事物的系統結構都是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的統一。結構既是系統存在的方式,又是系統的基本屬性,是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和功能性的基礎與前提。研究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既可根據已知對象的內部結構,來推測對象的功能;也可根據已知對象的功能,來推測對象的結構。10. 系統:自成體系的組織;相同或相類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具有某種特性或功能的整體。如組織系統、灌溉系統、呼吸系統。11. 校園中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12. 不同環境中生活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13. 生物后代與親代存在著相同與不同。14. 親代與后代相似的現象叫作遺傳。親代與后代間及后代之間存在差異的現象叫作變異。15. 生物的遺傳變異現象使得生物多種多樣。16. 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遺傳變異現象。17. 遠古時期,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生物。18.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關信息。19. 有些古代生物已經不復存在,一些現存生物與古代生物相似。20.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衣食住行等行為的重要資源。21. 生物多樣性對于保護地球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2. 人類不良行為使地球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威脅。23.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豐富性,反映在生態系統與物種的多樣性以及其過程與相互作用的多樣性上,也反映在物種內或物種間的遺傳多樣性上。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24. 生態環境: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行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是一個大系統,由生態系統和環境系統中的各個“元素”共同組成。25. 調查: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了解、 考察的科學研究方法。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實地考察、訪問、座談、問卷、測驗和查閱書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26. 二歧分類法:又稱拉馬克式二歧分類法,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最早應用于植物分類,現已普遍運用。指將一群事物選擇明顯而相關的特征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再將每個分支中的分類群用相對的特征分成兩個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將所有分類群分開為止。27. 個體:個體與“ 群體”相對,組成辯證法的一對范疇。生物學中的個體泛指一個生命體。一個病毒、一個細菌、-株植物、 一個動物等都是一個生物個體。一定數量的生物個體構成了生物種群。28. 形態特征:形態即形式或狀態,指事物存在的樣貌,或在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生物的形態特征指生物個體的樣貌,般從形狀、 大小、顏色、組成部分等方面描述。29. 行為方式:是動物對復雜環境的適應性表現。動物的行為復雜多樣,按行為的不同表現可分為覓食行為、攻擊行為、繁殖行為等不同的類型,按獲得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30. 相貌特征:主要指一個人面部呈現出的特征,包括險型、發際、前額、眉、眼、鼻、口、耳等。31. 遺傳現象:生物的后代與親代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的相似的現象。32. 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是由于某種原因被掩埋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强茖W家研究古代生物的重要依據,33. 他們通過分析不同年代的地質層中保留的生物化石,推斷地球上各個年代生存的生物種類。34. 古生物:地質學專業術語,指生存在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滅絕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菊石、三葉蟲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犸等)。古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有少數變成化石保存下來,如三葉蟲、猛犸、糞化石、恐龍腳印等。35. 滅絕:指某一生物物種不再存在。某局部地域內特定種群的每一個成 員都死亡了,稱為地方性滅絕;全球范圍內某一物種的所有 成員全部死亡,稱為全球性滅絕。36.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生態系統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塊農田、一條河流、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37. 自然保護區: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人們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含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等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38.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39. 太陽系有八顆行星,它們在其特定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轉。40. 日食現象與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和相對運動變化有關。41. 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它們的圖形也不同。42.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43. 利用北斗七星可以尋找北極星的位置。44. 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銀河系只是其中之一。45. 宇宙是運動變化、膨脹著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46. 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47. 宇宙是可以被人類逐漸認識和了解的。48. 小行星帶:火星與木星運行軌道之間的小行星集中區域,呈環帶狀。49. 星座:天文學上為便于表示恒星的位置,人為地將星空劃分成的若干個區域,稱為星座。每個星座可由亮星組成的形象被辨認。50. 光年:光年是長度單位,一般被用于計量天體間的時空距離。1 光年相當于光在真空中以每秒300000千米的速度行進1年的距離,約為94607億千米。51. 星系:廣義上星系是指無數的恒星系、塵埃組成的運行系統。它是一個包含恒星、氣體、宇宙塵埃和暗物質,并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星系。52. 銀河系:由恒星和其他各種天體組成的巨大天體集團,其中包括太陽在內的上千億顆恒星和各種類似的星云以及星際物質,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53. 恒星: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54. 隕石:也稱“隕星”,是來自行星際的流星體,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后未被燒蝕盡而墜落到地面的殘體或其碎塊。隕石的礦物成分主要是以橄欖石、輝石和斜長石為主的硅酸鹽礦物以及金屬鐵、鎳(鐵紋石和鎳紋石)。55.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我們把沒有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叫作物理變化,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叫作化學變化。56. 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有的發生化學變化,有的發生物理變化。有的既發生物理變化,同時又發生化學變化。57.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常常會伴隨一些現象,例如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生成沉淀。58. 地球的很多資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化學變化的產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學變化。59. 生命體內每時每刻都發生著各種各樣的化學變化,這些化學變化維系著我們的生命。60. 化學變化與人類的生存、生活緊密聯系。61. 物體: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是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占據一定空間的個體,一般有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狀態。62. 物質:物質在科學上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是指具有質量或能量的東西。常用來泛指能夠被觀測的物體的成分。哲學上物質是指與“精神”相對的東西,不依賴于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如聲音、光、空氣和水,山石和樹木,火焰和電流以及人體等。63. 物理變化:物質的狀態發生改變,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沒有改變,即沒有新的物質產生。物理變化- -般表現在物質的體積、形狀、狀態、溫度等變化,如鐵絲彎曲、玻璃破碎、筷子折斷等。64. 化學變化:物質在發生變化時,組成物質的成分發生了變化,生成了新的物質?;瘜W變化過程中總是伴隨物理變化,常有發光、吸熱、放熱等現象,如鐵生銹、蠟燭燃燒、煙花綻放等。65. 沉淀:當詞性為動詞時,表示溶液中難溶解的固體物質析出的過程;當詞性為名詞時,指溶液中析出的難溶解的固體物質。66. 鐵銹:金屬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氧化后生成的紅褐色物質,主要成分是水合三氧化二鐵。67. 礦石:在地殼中的礦物,由于地殼變遷、火山爆發等因素影響,匯集到一起,對人類生活有一定價值的巖石。68. 煤:也叫煤炭,是一種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積巖,主要成分為碳、氫、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他元素,是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經歷復雜的化學變化和高溫高壓而形成的。69. 石油也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其主要組成成分是院經,此外石油中還含碗、氧、氮、磷、釩等元素,是由古代海洋成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壓縮和加熱后逐漸形成的
- 關 鍵 詞:
- 教科版 六年級 下冊 科學 知識點 復習 全冊共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