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第3課 盛唐氣象 教案.docx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3課 盛唐氣象課題盛唐氣象授課類型新授授課班級授課教師預計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學習要點:唐前期的經濟繁榮;社會風尚;唐詩。 學習提示:了解盛唐的經濟發展和開放的社會風氣。教材內容盛唐氣象第一單元第3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從經濟的繁榮、民族間的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多彩的文學藝術四個方面為學生呈現了一幅恢宏瑰麗的唐朝盛世景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唐朝前期農業、手工業的發達,商業的繁榮,民族關系的融洽和文學藝術上的繁花似錦,感受唐朝積極進取的社會風貌,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多感性,少理性。唐朝歷史離學生比較遙遠,故選取的史料應盡量貼近學生,先感性認識唐朝,再對史料進行深入分析,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把握唐朝歷史,并培養學生通過史料理性分析歷史的能力。教學目標1. 了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史實;掌握唐朝時期,唐朝與西藏的往來歷史;掌握唐朝文學方面的成就,重點掌握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2. 通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詩歌了解極為大詩人。3.通過對唐朝詩歌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備。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教學難點:藝術性、從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學法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教法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二次備課導入新課吐蕃是唐朝近兩百年中最強勁的對手,兩者之間雖然有過短暫友好相處時期, 但更多的是戰爭相互較量。唐蕃對西域時戰時和的爭奪,幾乎與二者存亡相始終,貫穿了整個唐蕃歷史發展的始終。唐蕃在西域的爭奪,既阻礙了連接唐王朝與中亞西方的絲綢之路,嚴重影響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動搖了唐王朝在西域的正常秩序,使唐王朝在西域的統治趨于崩潰,從而也破壞了當地比較穩定的局面,嚴重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吐蕃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對當時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大唐與吐蕃的關系。講授新課預習檢測1.唐朝時期發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紡織業以蜀錦為代表,制瓷業唐三彩。2.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市。3.民族政策: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奉為“”。4.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期,嫁給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松贊干布。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唐中宗時入吐蕃,唐蕃“和同為一家”(唐蕃會盟碑)。5.開放的社會風氣:開放,充滿活力、兼容并蓄。風氣盛行一時。6.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仙李白,詩圣,白居易。書法、柳公權;繪畫閻立本、(畫圣)。合作學習(一)經濟的繁榮1.總述唐初的經濟發展。2.講農業的發展,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概括出唐代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1)講農業工具的改進時,可做如下安排:制作“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比如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讓學生進行演示,則直觀效果會更好。講述筒車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或制作實物模型教具,或利用電腦制作有動畫效果的筒車模型,以便更直觀形象地進行教學,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2)學習紡織業、陶瓷業的發展時,可以通過精心挑選給學生提供一些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并鼓勵學生談談他們的感受,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3)講長安城時,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對長安城的布局有一定了解(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圖,如可以利用電腦制成可變化的長安城平面圖)。(二)民族交往與交融學習過程中,注意以下內容: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紀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贊干布做了贊普,他統一了青藏髙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和同為一家。唐朝時漢族與一些北方少數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唐太宗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三)開放的社會風氣學習過程中,注意概括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及原因:特點:開放、充滿活力,昂揚進取、積極向上;剛健豪邁。原因:唐朝經濟的發展,政策的開明,社會的開放包容。(四)多彩的文學藝術1.唐詩(1)唐詩的黃金時期: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氣象萬千,名家輩出。(2)選讀幾首唐詩,加深對著名詩人及其詩歌特點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我國詩歌文化的豐富與燦爛。從“人、時、事”三個角度分別選擇唐詩組織互動研討:詩歌勾勒出的是由盛唐的繁榮到中唐安史之亂的社會動蕩,再到中晚唐的社會階層貧富分化和矛盾尖銳,昭示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同時也看出不同創作者因為所處時期不同,視角不同,態度不同都會對文學作品產生不同影響。詩中有人:青年狂放不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年失意離開長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晚年流放自省:“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浪漫主義的詩仙李白也經歷了人生的起伏波折,詩中勾勒出他心境的變化。詩中有時:有“詩圣”之稱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中看中唐安史之亂前后的變化:755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分化;759年“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戰亂場景;764年回憶“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的盛世追憶,從宏觀視角呈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變局。詩中有事:新樂府詩人A居易賣炭翁節選:“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其中的人、故事;“牛、車、騎、紅綃、綾”等從微觀展現歷史細節。2.其他(1)書法:顏真卿、歐陽詢;(2)繪畫:閻立本、吳道子(畫圣);(3)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也成就斐然。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1、下列四種工具中,屬于唐朝時發明的灌溉農田工具的是(D ) A耬車 B水排C曲轅犁 D筒車 2、下圖是唐代三彩駱駝載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胡樂樂器。從該文物可以獲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D ) A藝術的繁榮狀況 B農業的發展狀況 C手工業的發展狀況 D開放的社會局面 3、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非常形象地描繪唐都長安城的布局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朝的長安城內,有“坊”和“市”的區別,“坊”和“市”的城市功能分別是(C ) A政府機構和商業區 B娛樂區和商業區 C居民住宅區和商業區 D商業區和服務區 4、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加強了漢藏兩族的聯系。當時的唐朝皇帝是(C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5、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年,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領袖。這位皇帝是(B ) A隋煬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6、史學家呂思勉曾寫道:“進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試策,不知什么時候改試了詩賦,唐時,進士科雖亦兼試經義及策,然所重的是詩賦。”這一變化導致了(B ) A隋朝短命而亡 B唐詩繁盛輝煌 C市民文化興起 D科學技術發展教學總結我們今天學習了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認識到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繁榮。主要內容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唐與吐蕃的關系。隋唐時期,我國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充分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勤勞刻苦和認真鉆研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教材習題1.P12材料研讀: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泄水” 。想一想,使用筒車的好處是什么?好處:節省人力,提高效率。2.P17閱讀下引史料并回答問題。“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貨往來,昧旦永日”舊唐書崔融傳說一說:這則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樣的景況?水路運輸發達,港口碼頭往來船舶眾多,商品交流繁盛。3.P17詩歌賞析詩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蕃”是我國古代對外族或異國人的泛稱;“胡”是我國古代對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稱呼。上引詩句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情況?唐代周邊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耕作技術,種植谷物,同時少數民族的音樂、飲食、服裝、騎馬等頁在唐代廣為流傳,各民族相互影響、不斷交融,共同發展。4.P17隋唐時期,科學技術成果豐碩。以醫學為例,不僅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編寫了唐本草,而且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還寫成千金方。查一查,看看這一時期還有什么值得關注的科學技術成就?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唐朝發明曲轅犁和筒車、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火藥的發明、僧一行測量子午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