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第2課“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教案.docx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課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授課類型新授授課班級授課教師預計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學習要點: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 學習提示:了解“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學習延伸:了解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教材內容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教學內容。本課主要內容包括“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元盛世”。唐承隋制,并且唐朝時通過各種革新措施使相關制度越加完善,雖然期間周折不斷,但總體發展呈上升趨勢。從貞觀奠基到開元年間,李唐王朝達到了鼎盛,在世界范圍內也可稱雄。而且本課也為分析對比“唐朝的衰亡”作鋪墊。因此本課內容是本章中教學重點之一。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通過圖書及影視作品的欣賞已經對唐朝歷史有了初步認識。這一點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但是七年級學生知識積累較少,從圖片資料中自主獲取信息能力還較差。因此,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另外,七年級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教學目標1.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 盛世等基本史實。2.通過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執政措施和政績,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3.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理想。教學重點:“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及具體表現。教學難點: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學法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教法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二次備課導入新課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覺尊奉的另一個儒家美德就是節儉。他嚴格地削減了大型公共工程,以減輕民眾的勞役負擔和賦稅。他在即位后幾個月內對群臣說:“君依于國 ,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 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這樣的宣揚節儉和關心民眾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們高興,也使他大得民心。思考:唐太宗統治時期唐朝出現了怎樣的局面?講授新課預習檢測1.618年,(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繼位,次年改國號為“”。2.唐太宗吸取的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鏡子、房玄齡、杜如晦)具體措施:政治上:進一步完善制;制定法律,減輕刑法;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嚴格考查官吏。經濟上:輕徭薄賦,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3.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創立制度。4.唐玄宗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姚崇、宋璟),實行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5.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合作學習(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1.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都城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隨后平定了全國。2.繼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太宗。3.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人才,知人善任。4.時沿用并發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5.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6.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統治。7.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二) 武則天1.宗的兒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則天掌權,高宗死后,武則天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天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繼續推行唐太宗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還破格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3.天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郭沫若這樣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4.引導學生完成討論:你怎樣評價武則天這個人物?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回答。(三) 開元盛世1.宗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為相。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2.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人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3.討論歸納: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政治上(開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任用賢能(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當宰相);整頓地方吏治;崇尚節儉。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盛世”。 他們都善于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里著名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教師小結: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1新唐書中寫道:“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辈牧现械摹半蕖痹谖黄陂g,出現了(C)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2中國古代先后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斷是否成為“盛世”的最根本標準在于(D) A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B有開明君主出現 C吸取前朝滅亡教訓 D老百姓安居樂業3高士廉等奉命編寫氏族志時,以山東崔氏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極為不滿,要求按當朝官爵重新編定,遂以皇族為第一等,將山東崔氏降為第三等。這反映唐初(A)A貴族等第觀念猶存 B君主權威面臨挑戰 C區域經濟發展不均 D科舉制度初見成效 4“跡其性本強悍,勇不顧親,而能畏義而好賢,屈己以從諫,刻厲矯揉,力于為善,此所以致貞觀之治也,”史學家范祖再這段話稱頌的是(C) A漢文帝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太平廣記載:不論士舉子,皆以科舉“建功樹名,出將入相”。該現象始于(B) A西漢 B隋唐 C兩宋 D明清 6古詩云“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注:“青錢選比喻科舉考試時文章寫得好,每次都被選中)。這說明科舉制在選官上注重(D)A血緣 B品德 C門第 D才學教學總結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唐太宗統治時期,他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任用賢臣,善于聽取大臣們的批評和意見,從而形成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之后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繼承了唐太宗時期的一些政策,下令獎勵農桑,發展農業生產。還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武則天的統治,上承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下啟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達到了全盛時期。教材習題1.P8材料研讀: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唐太宗經歷過隋末農民戰爭,認識到農民反抗是由賦役繁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因此,他明確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2 .P8問題與思考:唐太宗認真總結了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所以他將君民關系比喻成舟和水的關系。唐太宗給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夠體現出來?政治上,明確中央和地方職權范圍,提高行政效率,嚴格考核官吏;法律上,減省刑罰;經濟上,減輕農民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3.P10閱讀史料并回答問題。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材料中所敘述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糧食連年豐收,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門幾個月不用關閉,米價便宜,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安定的狀況。唐太宗精心治理國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減輕人民負擔,鼓勵農業生產。因此,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材料中描述的狀況。4.P10詩歌賞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摘自杜甫的憶昔 說一說:詩中描繪了開元時期什么樣的情景?開元時期,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充實,百姓富足,整個社會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