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7.5摩擦力 教案.docx
7.5摩擦力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科版八年級第七章第五節。設計理念摩擦力的概念比較抽象,但對于摩擦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課試圖從學生對摩擦已有的生活體驗入手,通過對木塊和木板之間發生的各種運動的體驗和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通過事例和實驗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表自己的見解,歸納、提煉出“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可能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后,突出“設計實驗和制定計劃”這個環節,同時體現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以探究性學習為基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時空的開放性、參與的過程性,建立起一種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策略,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教學的主導權交給老師,使教與學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教 材與學情分析本節教材包括三部分內容:1、摩擦力;2、探究實驗: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3、科學世界:摩擦與我們。其中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通過本學期的學習與探究,學生懂得了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知道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也知道可以從力的三要素的角度研究某個力。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樣是一種常見的力,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學生除對摩擦力的概念比較生疏外,已基本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知道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對物體運動的作用;2. 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 認識摩擦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過程與方法1.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 通過討論如何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感受“轉換”的科學方法,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操作的過程,感悟合作學習的樂趣;2. 通過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養成嚴謹認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教 法與學 法實踐體驗法、自主探究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通過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和用黑板擦擦黑板來創設了問題情境,引入課題。感受、觀察、思考通過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和用黑板擦擦黑板的事例來感知摩擦與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概 念指導學生完成木塊和木板之間發生的各種運動,體驗摩擦力的存在。學生動手實驗:1、不接觸的運動2、木塊動,木板不動3、木板動,木塊不動學生體驗摩擦力的存在,突顯摩擦力產生時要有“相對運動”這一條件。演示毛刷和木板之間的相對運動:1、毛刷動,木板不動;2、木板動,毛刷不動;引導探究摩擦力的方向感受、觀察、思考通過觀察毛刷和木板之間有相對運動時,刷毛傾斜的方向,感知摩擦力的方向從而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的方向。引導學生觀察與感受,了解三種摩擦的存在與區別感受、觀察、思考三種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明顯不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往往要區分是哪一類型,充分拓展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提出、問題課件展示生活中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引導學生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思考、回答、交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引導學生分類與合并,提出問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思考、回答、交流嘗試發表自己的看法經過初步感知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提出合理猜想的方向性比較明確,避免了學生的胡猜、亂猜現象。設計實驗引導學生解決:1、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測量?2、如何控制變量?討論、回答出操作要領和原理,在實踐中發現,在交流中提升思考、回答本課題的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為此把“設計實驗和制定計劃”作為本節的探究重點。由于控制變量法同學們較熟悉,這里放手讓學生思考,培養其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實驗探究與收集數據教師巡視、指導(主要指導操作要點和學困生)收集相關小組的實驗數據選用桌上合適的器材進行探究實驗,所得數據和現象記錄在實驗紙上不過多的參與學生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興趣。評價數據得出結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做適當的表揚和點評,并將結論歸納填寫在課件空格內分析、總結填寫、匯報培養學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能力評價交流引導學生思考思考、回答、交流啟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鞏固和擴展課內教學的成果。增減摩擦力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分別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思考、回答、交流現物理學科“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本節課的教與學內容和探究過程。思考、回答、交流在學生小節后做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教學反思:課堂教學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課堂效率,在分析教材和學生實踐情況后,我感到雖然教材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但學生自己通過課前的自學能學會,故不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摩擦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尚在研究中,目前還沒有完整的定論,講不清道不明,講了學生也學不懂,所以我選擇不講。我確定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之間的定性關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測滑動摩擦力的大小;2、研究的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研究時都是采用控制變量法。由于控制變量法同學們較熟悉,因此我把測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雖是固定的,較少的,但其表現形式卻十分多樣化、復雜化,況且學生的探究活動卻是一個不可預測的變量,因此我在“猜想與假設”環節方向性比較明確,以確保突破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測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這一難點。本節顆的難點是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產生時要有“相對運動”或“相對的運動趨勢”,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設計時想通過木塊和木板之間發生的各種運動,以及毛刷和木板之間的相對運動的演示和操作來突破,課堂教學效率表明我做的還很不夠。至于我為什么涉及三種摩擦。這是因為:雖然課本只是粗略的介紹了什么是摩擦力,而對摩擦力的類型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沒有涉及,而這三種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明顯不同,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往往要區分是哪一類型。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在教學中我進行適度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