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1.1 杠桿 教案.doc
課 題杠桿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識杠桿。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難點:理解阻力臂、動力臂。教學準備杠桿、鐵架臺、鉤碼、彈簧測力計教學程序(主備)集體研討個人修改一、引入新課通過介紹埃及的金字塔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繼續提問讓學生思考,建造金字塔的巨型的石塊是怎么搬上去的呢?他們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引出這節課的課題杠桿二、杠桿1.要求學生觀察圖片: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支點 ( O )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 1 )找準支點;(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 3 )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 4 )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 O 點是不動的,所以 O 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 A 點起沿 F1 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 O 向動力 F1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是動力臂1 ,從支點O 向阻力F2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2 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 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3.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最后進行講評。4.從物體的平衡狀態過渡到杠桿的平衡狀態。物體的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時是平衡狀態,那杠桿的平衡狀態又有哪些呢?讓學生閱讀課本從課本中找到答案,請學生回答:靜止或繞著支點勻速轉動。5.讓學生觀察蹺蹺板和桿秤,讓學生充分猜想,什么時候杠桿會平衡。學生可能給許多種猜想如:F1+L1=F2+L2 F1/L1=F2/L2F1-L1=F2-L2 F1L1=F2L2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別那是明顯錯誤的猜想,如F1+L1=F2+L2 F1-L1=F2-L2,力和力臂單位不一樣是不能加減的。將學生分成兩部分分別探究F1/L1=F2/L2 F1L1=F2L2(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討論,實驗裝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隨時知道。實驗探究前,應讓學生充分討論他們的探究方案。)實驗目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器材:杠桿、鐵架臺、鉤碼實驗步驟:如圖,把杠桿的中點支在鐵架臺上,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為什么要求杠桿靜止時,在水平位置呢?(因為這樣力臂的數值在杠桿上就能直接讀出或量出) 調節杠桿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在杠桿兩邊掛適當鉤碼,并移動鉤碼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計算兩力的大小,并讀出兩力臂的值,將力和力臂的數值填入表中;(重復3次)(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實驗次數F1/NL1/cmF2/NL2/cm123分析判斷:在分析判斷過程中有可能出現F1+L1=F2+L2 的結論,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數據,找到出錯的原因,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5)討論、交流、合作你的實驗結論與你的假設一致嗎?你的結論是什么?(6)得出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三、課堂小結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板書設計第一節 杠桿1 、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2 、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動力 ( F1 ) :使杠桿轉動的力。阻力 ( F2 )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動力臂 ( 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臂 ( 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3、 杠桿的平衡狀態:靜止、繞支點勻速轉動4、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