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1.3 探索宇宙 教案.docx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11.3探索宇宙教案設計【教材分析】:探索宇宙是滬科新版八年級物理第11章小粒子與大宇宙的第3節內容,作為整個八年級整本書的最后一課,有一定的拓展延伸性。本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程;第二部分是認識充滿活力的宇宙結構層次,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宇宙是可以被人類逐漸認識和了解的;第三部分幻想與追求,激發學生進入航天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課就是利用形象直觀的資料展示科學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1.宇宙是由許多龐大的星系組成的,而且至今未發現其邊界。2.二十世紀20年代末期,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宇宙的某一部分正在不斷地膨脹。3.二十一世紀我國進入航天時代,取得一系列重大試驗成果。通過這些,讓學生對宇宙的結構和發展變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頭腦中建立起有關宇宙的系統概念,增強探索宇宙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時刻準備著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做貢獻而努力學習的決心。【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的大小層次關系,了解人類在探索宇宙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的足跡,了解人類走出地球、駐足太空的標志性成果,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測宇宙的工具,意識到人類對太空的認識隨技術的發展而一步步走向深入。2、過程與方法目標:收集一些有關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行星探測器及航天飛機的圖片資料管中窺豹,讓學生了解人類觀測太空的歷史,對多級火箭的原理產生興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人類對宇宙探索歷程的展示,培養學生認識宇宙的科學態度,探索宇宙的科學精神,意識到航天事業的價值。以“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體會到科學家和宇航員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繼的獻身精神。從中國宇航事業的發展中體會到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嚴。【教學重難點】重點:對宇宙的正確認識,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的大小層次關系。難點:光年大小的理解、計算和宇宙大小的認知【學情分析】:學生對宇宙的認識和航天成就是星星點點的,沒有進行梳理、歸納、排列,還沒有將它們都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整體輪廓。由于宇宙的奧秘是那樣的神奇和令人費解,因此,學生對本課的內容依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本課圖片相對較多,學生比較感興趣,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引導并激發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成果,來增加對宇宙星空的認識,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形成宇宙的認知體系。教學中利用媒體資料、圖片、動畫,通過學生“觀看、閱讀、思考、探究、聯想”等方式教學。【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宇宙的圖片、照片、文字資料,將其整合成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預習教材內容,完成學案中的課前自主學習。【教學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1.談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是古人對太空世界的一種精彩的描繪,說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大家都想了解自己的星座嗎?這些星座來源于人們對星空的觀察和聯想認知,大家看是不是很直觀?你有興趣嗎?2.講述:無邊無際的宇宙,它究竟藏著多少奧秘?在人們的眼里,好像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從古至今,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驅使著人類不斷地探索著宇宙,希望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宇宙的真面貌。3.提問:你認為探索宇宙的困難有哪些?4.學生交流:觀察工具,最好能跳出地球到太空中去看。5.教師小結并指出,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這節課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板書課題): 11.3探索宇宙二、新課教學(一)探索的歷程指導學生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程1.了解古人對宇宙的探索和向往。(1)提問:自古以來,人們對浩瀚的宇宙感到神奇、充滿了幻想,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通過什么觀察星空?(2)引導學生討論: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人對宇宙的迫切了解與探索宇宙的強烈愿望。在這種強烈愿望的驅使下,人們希望將肉眼延伸,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深處。多媒體課件展示“天圓地方”的“蓋天模型”和“渾天模型”及托勒密的“地心說”模型。中國古代的星象圖和地心說宇宙模型兩幅圖充滿神學與宗教的色彩。2.伴隨著望遠鏡的發明、探測器的發射、航天時代的到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一步步走向深入。(1)哥白尼和日心說-伽利略望遠鏡、牛頓萬有引力、人造地球衛星、空間站、探月、火星探測(2)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到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3)從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到我國“神舟”系列號飛船11次成功飛行及天宮一號、二號的成功對接。(4)從美國的“阿波羅”登月到我國的嫦娥三號、月兔號月球車。多媒體課件展示閃耀著人類科技文明的光芒的多幅圖片。講述: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遠鏡觀察到了肉眼看不到的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在木星周圍有4顆衛星圍著它轉動。這一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哥白尼的學說是正確的,地球確實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體都是圍繞地球轉動的。望遠鏡使人們初步認識了太陽系,隨著設備的更新和技術的提高,人們又觀察到更遠的天體。射電望遠鏡。(多媒體展示我國射電望遠鏡的圖片)電磁波發現之后,人們又發明了射電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可以看100億光年之外的星體。“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躺在搖籃里”。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不滿足于在地面觀測,更想沖出地球,飛向宇宙近距離探個究竟。現代航天運載火箭和航天器將人們帶進了嶄新的航天時代,讓人們有機會探索更加遙遠的宇宙深處,了解到更多有關宇宙的信息。介紹哈勃太空望遠鏡:(多媒體展示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相關內容)隨著人們對宇宙研究的深入,人們的足跡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國把一架以天文學家哈勃命名的空間望遠鏡送入太空,他能觀測到150億光年外的天體。介紹“光年”的含義:由于使用了望遠鏡,人們看到了遠處的各種星體,發現星體之間的距離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長度單位來計算很不方便,于是人們就用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作為星體之間的長度單位。光每秒鐘走30萬千米,一年走94608億千米。)介紹航天器:人造衛星是利用火箭發射、圍繞地球轉動的飛行器,在人造衛星上安裝各種觀測儀器,既可以觀測地球上的情況,又可以觀測宇宙空間的情況。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能發射人造衛星。我國近些年來,已成功地發射了很多顆衛星,并且能使它們自動返回地球。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都是以火箭作動力的載人宇宙飛行器,人們乘坐它可以飛往更遠的宇宙空間去觀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現在,人們已經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將來還會登上其他星球。通過這些現代化手段,人們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為什么能不斷發展?(一是人們前仆后繼、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為人們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認識探索太空的英雄(1)講述:在探索太空的歷程中,我們應該銘記這樣一些名字,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踏上太空探險之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太空英雄。(2)根據學生介紹太空英雄,用多媒體逐次播放:國外: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國“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遇難的太空英雄。國內:萬戶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劉洋-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景海鵬、陳冬(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火箭作動力飛行的人。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提到:“約14世紀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裝上47枚當時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的前邊,兩只手各拿一只大風箏,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時點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后來“萬戶飛天”的故事以各種形式被廣泛引用,在德國、英國等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3)談話:看了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想對這些英雄說些什么呢?(學生自由交流)討論:人類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以犧牲宇航員的生命為代價去探索宇宙,這樣做是否值得?(二)浩瀚的星空1.識圖創設情境學生認識“浩瀚的星空”中的系列圖片,并進行討論。教師歸納:(1)請同學們在太陽系示意圖中找出我們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圖,指出地球的位置。(2)這些圖是以地球為參考,逐漸向外延伸,向同學們簡單呈現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圖景,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宇宙的結構和層次,我們的太陽只是星光閃閃的恒星的典型代表。2.講述;(1)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2) 恒星的結構和演化。(3) 銀河系的結構和演化。(4) 河外星系。(三)、幻想和追求學生看圖討論三、診斷評價,查漏補缺組織學生根據學案進行知能應用,鞏固提高。師巡視批閱,及時發現問題。四、課堂小結、構建網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1.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結構的歷程。2.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探測工具不斷改進的過程,體現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宇航事業的發展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民族的尊嚴和自豪感;我們更不會忘記,無數科學家和宇航員為實現人類遨游太空的偉大理想,體現出的前赴后繼的獻身精神;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五、作業設計完成物理指導中的本節“親身體驗”檢測題。【板書設計】第三節 探索宇宙一、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二、 太陽系及宇宙結構1光年=9.46081012km三、 幻想和追求【教學反思】教學探索宇宙這節課,感到與自己前面的教學有了很大區別,沒有實驗,利用圖片資料,不僅讓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面更加寬廣,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動,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吸引人(學生),在學生學習的態度的轉變上,老師也有了嶄新的認識。上了這節課給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下面三個方面。上課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利用學案的和“自主預習區”為學生創造了問題情境,學生可以自覺地進行教材內容的學習,更立體地感受宇宙的浩瀚,從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讓學生從教材上的文字、圖片來認識、理解宇宙的話,學生是很難深入地理解本節課由于提供了眾多資源對學生平時很少接觸的宇宙知識進行教學,大大激勵了他們的興趣,較充分地發揮了他們的靈活性、創造性和主動性,體驗到學習的主人地位,并能把興趣延續到課外,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和唯物史觀教育,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關 鍵 詞:
-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1.3 探索宇宙 教案 滬科版八 年級 下冊 物理 11.3 探索 宇宙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