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 3.1認識正比例關系的量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正比例的意義。整個單元在學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識,認識常見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編排,通過對兩個數量保持商一定或積一定的變化,理解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歷來是小學數學里的重要內容之一,與過去的教材相比,本單元進一步加強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學,突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及簡單應用,重視正、反比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淡化脫離現實背景判斷比例關系,不安排應用正、反比例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全單元編排三道例題和一個練習,前兩道例題都是關于正比例的,分別教學正比例的意義和圖像,后一道例題教學反比例的知識。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它的設計和教學很關鍵。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讓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量的特點,加深對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學難點是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學關鍵是重視不同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整節課的設計中,我做了如下的調整。1、 整合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的需要。我把石頭剪刀布一題設為例題教學,在游戲的情境中進行教學。而不是采用傳統的路程速度的問題去教學。這樣孩子興趣很濃,容易在輕松中突破難點。為了不脫離書本,我把書上的例題設為了副例題,在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較為自主地進行小組探究,得出結論。2、 利用游戲、打分,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孩子需要一個有效的反饋,我力求在本課的組織中滲透了練習紙,每項的評分。總的反饋,希望可以有效地避免評價反饋的無效。我從生活情景入手,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時間與空間,鼓勵他們借助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通過主動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創造性的思考、個性化地學習。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在自己實踐經驗和主動構建之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研究的樂趣,讓學生擁有自行探索、自行創造的機會。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為此我設計了一個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讓同桌進行游戲,并記錄自己贏的次數,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為后面的新課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得學生很快的進入了學習狀態。3、引入操作活動我組織學生對數學書進行研究,相關聯兩個量的關系便豐富地呈現出來: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就越厚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就越重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的價格就越高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的張數就越多 書的厚度、重量、價格、總張數隨著書的本數的增多而增多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更加明確本課的概念。4、從觀察中思考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征,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計算游戲的得分,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得分隨著贏的次數的變化而變化,它們是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5在合作中感悟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后,敢于放手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里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6、堅持數學是美麗的。從課件的設計到課堂的教學,我都力求讓孩子感覺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是美麗的,不是枯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