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湘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2.1.發霉和發酵 教案.doc
第二單元 微生物第一課 發霉和發酵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空氣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發霉。知道人們很早以前就發現了食物可發霉、野果可發酵變酒的現象。2.科學探究回顧觀察生活中的發霉現象,能針對物品發霉的條件作出假設,據此設計對比實驗并以饅頭為例進行研究,證實發霉需要溫暖潮濕的條件。閱讀有關“野果可發酵變酒”的科學史資料,聯系發霉現象,能對發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3.科學態度、STSE樂于探究食物發霉的條件,尊重證據,合作交流。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面包片或饅頭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果實糧食釀美酒,橘子發霉長綠毛。傷口感染有危險,打針消炎來治療。誰的本領這么高?顯微鏡下找一找!(2)思考:想一想,詩里面這個“本領高”的東西是什么?(3)學生自由猜測: 微生物。(4)引入:我們從這節課開始將深入探究“微生物”那些“厲害的本領”。一起來看看吧!(二)新課學習1. 觀察生活中的發霉現象(1)課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圖。(2)交流:這些物品發霉了,發霉之處,有哪些變化?(3)學生匯報觀察結果(4)小結:發霉之處,顏色、形狀、氣味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5)聚焦問題:霉經常出現在什么地方?什么季節容易看到發霉現象?據此,我們可以推測什么條件容易產生發霉現象?(6)作出假設。2. 探究饅頭發霉的條件(1)明確任務:探究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霉?(2)任務分解并討論:怎樣研究“發霉與溫暖有關”?怎樣研究“發霉與潮濕有關”?(3)匯報并小結:“溫暖”可以通過改變溫度來控制,例如常溫和低溫;“潮濕”可以通過改變水分來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因此,我們需要設計兩組對比實驗。(4)分組討論,設計實驗計劃。a.對比研究的是什么?實驗的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應該是怎樣的?b.需要準備哪些實驗材料?c.按照什么步驟開展實驗?怎樣做記錄?(5)匯報實驗計劃,并進行班級交流。(6)示例講解1:“溫暖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霉“的研究計劃假設:饅頭容易在溫暖環境下發霉。材料:兩組饅頭片,冰箱,滴管,水。相同條件: 同一塊饅頭切片;都滴12滴水;同時擺放每天同時比較。不同條件:擺放地點一組放冰箱中;另一組放冰箱外。實驗步驟:a.將同一塊饅頭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b.每小片饅頭都滴12滴水。c.將小片饅頭分成兩組。d.一組放入冰箱保鮮層,另一組放在溫暖的地方。e.連續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 記錄看到的現象。(7)示例講解2:“潮濕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霉“的研究計劃假設:饅頭容易在潮濕環境下發霉。材料:兩組饅頭片,一組是正常情況下含有水分的饅頭,另一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饅頭、密封塑料袋。相同條件:同一塊饅頭的切片;同樣密封好;溫度環境一樣,都是常溫;同時擺放 每天同時比較。不同條件:一組是正常情況下含有水分的饅頭,另一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饅頭。實驗步驟:a.將同一塊饅頭切成相同大小的兩片,將其中一片完全烤干。b.分別將這兩塊饅頭片裝入塑料袋并密封。c.同時放在室內的桌子上。d.連續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 記錄看到的現象。(8)各組完善實驗方案,并填寫在活動手冊中。(9)實驗結果預測:預測一周后饅頭的發霉情況,將預測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10)動手實驗:課后,按照實驗方案實施。連續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記錄看到的現象。(11)匯報實驗結果:一周后,各小組根據實驗結果,匯報自己的發現。3. 猿猴“造”酒(1)自主閱讀教材P16的材料。(2)交流:閱讀這則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三)整理,下課
- 關 鍵 詞:
- 2022新湘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2.1.發霉和發酵 教案 2022 新湘科版五 年級 下冊 科學 2.1 發霉 發酵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