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3“解剖”原子 教案.doc
10.3“解剖”原子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結構,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電子是原子的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2、大致了解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并認識到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同學們觀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實驗的結果,沿著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應用猜想、實驗、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組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和研究成果,激發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微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堅定科學探索的信心。教學重點: 原子的核式結構和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 教學難點: 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中,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實基礎上,經過想象、類比等論證提出的。教學方法:觀察、分析、猜想、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創設物理情境,引入新課一、新課引入:復習鞏固: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媒體展示問題1、2、3,學生回答。評價后教師提出思考問題: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分子能不能再分呢?二、新課教學:1、分子的組成師:分子是由什么粒子組成的?組成方式有哪兩種?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113頁內容。學生歸納得出: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有些分子是由多個原子組成的稱為多原子分子;有些物質,比如大多數金屬,一個原子就是一個分子,稱為單原子分子。師:原子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2、電子的發現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了電子,并認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電子,以及科學家們發現了放射性物質以后,人們開始揭示原子內部的秘密。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14頁電子的發現一段, 教師提出問題:誰通過什么實驗發現了什么粒子?這種粒子的特性有哪些?學生閱讀后回答,教師評價后指出歷史上湯姆生正是從這些實驗中發現了新粒子一一電子,并指出它帶負電荷。3、 湯姆生模型與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媒體展示課本圖5-10 (a),介紹湯姆生原子模型,你認為這種原子模型合理嗎?1909年盧瑟福指導他的兩個學生(蓋革與馬斯登)在曼徹斯特大學做了著名實驗:用粒子去轟擊金箔,大多數粒子都直接穿過金箔,少數只產生很小的偏轉,然而的極少數的粒子會反彈回去。盧瑟福說:”好象你用一炮彈去轟擊一張薄紙,而炮彈返回把你打中.”他對這一實驗結果的解釋是: 粒子可能被質量很大但體積很小的核碰撞回來,原子核帶正電荷,位于原子的中心。1910年,盧瑟福與其他科學家合作進行了粒子在金和其他金屬薄膜中的散射試驗。根據試驗的結果,盧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集中在原子中心一個很小的區域內,并把它叫做原子核,原子中的電子像行星繞著太陽那樣繞著原子核運動,原子中的空間也像太陽系中的空間一樣,絕大部分是空蕩蕩的。由于原子表現出電中性,原子核一定是帶正電的,其帶電量與核外電子所帶負電量一樣。4、原子核的組成: (1)應用盧瑟福模型分析氫原子.認識質子一一它是帶正電荷的氫原子核.(2)介紹中子的發現 1932年查得威克發現原子核中還有不帶電、質量同質子差不多的粒子稱為中子.(3)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組成的(4)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所以整個原子呈中性,物體對外不顯電性。媒體展示:原子的結構模型,微觀粒子的尺度觀看教學視頻原子結構模型演變三、歸納小結:微觀世界的尺度(從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電子、夸克。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5-16,了解微觀世界的尺度, 進一步體會人類在微觀領域的探索正在不斷深入.四、板書設計:微觀世界的尺度(從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電子、夸克四、課后作業布置板書設計:解剖原子粒子散射實驗陰極射線實驗 盧瑟福核式模型(正確) 電子原子 電子的發現 原子結構 質子湯姆生模型(錯誤) 原子核 夸克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