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學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docx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了解體積和體積單位的基礎上學習的,為后面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等知識打下基礎。必須讓學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經驗,我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目標: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2、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推理的過程,促進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并滲透符號思想和推理思想。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推導過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踐操作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我將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理解知識,在分層練習中鞏固知識。為了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我將從復習鋪墊、導入新課,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鞏固交流、拓展延伸, 回顧梳理、課堂小結四個環節展開教學:第一環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上課伊始,我會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有關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通過交流說出:物體所占空間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見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接下來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接著我會向學生提問: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那怎么來求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體積呢?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可能會想到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數出有多少個小正方體,體積就是多少,即“數體積單位的個數”,但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物體是不能切割的。由此進一步猜想長方體的體積應該也有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揭示并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通過問題引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首先,推導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12個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引導學生嘗試將12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并小組合作測量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小正方體個數以及長方體的體積等數據。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走到學生中間巡視指導,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并收集不同的拼擺方法,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全班展示,并板書相關數據,預計有多種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我都將給予鼓勵,并根據學生的板書進行歸納整理,把相關數據整理到同一個表格中方便學生觀察比較。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就是長方體的體積,而且長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長寬高,引導學生運用“每行的個數行數層數”得出長方體的體積,并通過觀察使學生發現每行的個數就是長方體的長,行數就是長方體的寬,層數就是長方體的高,從而理解長方體的體積用長寬高來計算的原理。并給出長方體體積的字母表達式,使學生感受數學的簡潔美,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接著,推導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由于正方體可以看作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接下來我會放手讓學生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自行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使學生經歷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體會演繹推理的思想。并同樣給出字母表達式。接下來安排利用公式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本練習,加強公式應用的能力。最后,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抽象模型,并將底面涂色,結合直觀圖示,先向學生說明什么是底面積。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理解,因為長寬就是長方體的底面積,所以長方體的體積還可以表示為“底面積高”,而正方體的棱長棱長就是它的底面積,另一條棱長可以看作是正方體的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也可以表示為“底面積高”,最后給出字母表達式。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為了檢測本節課目標的達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特別是做一做的第二題,目的在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讓學生知道底面并不是一定指得是下底面,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中的任意一個面都可以作為底面,而高是相對底面而定的。所以底面積高就是指的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某一個面的面積與這個面垂直的棱的長度相乘。第四環節:回顧梳理,課堂小結在這一環節,我將引導學生圍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回顧梳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謝謝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