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學期數學圓錐的體積 說課稿.docx
圓錐的體積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圓柱的體積,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設計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一、教材分析圓錐的體積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本課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以及初步認識圓錐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為今后學生的深層次學習和自主發展打好基礎。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基于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制定為:圓錐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本課的難點制定為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二、學情分析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并在上一課時學習認識了圓柱的上底面縮小到圓心后,變成了圓錐。結合已有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聯想到圓柱和圓錐之間的聯系,進而探究體積。同時,六年級的學生觀察能力、概括能力都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此,本節課的內容不難接受。三、教法、學法分析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將采取課件演示法、引導法、實驗演示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采用觀察發現法、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等形式進行學習。結合教法、學法,教具、學具準備有:1、多媒體教學軟件2、多個空心圓柱、圓錐容器3、裝有水的水桶四、教學過程設計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一)新課導入首先是導入環節,課件出示近似圓錐形的沙堆,接著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他們想知道的知識,很多學生都想知道沙堆的體積有多大,從而導出課題“圓錐的體積”。這一過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接著用電腦演示)把圓柱的上面逐漸縮小,一直縮小成一點,這時圓柱體就變成了一個圓錐體。提問:猜測一下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有什么關系?這一過程,讓學生發現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存在某種聯系,為后面探究體積打下基礎。(2) 探索新知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改革的理念。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動手操作來推導圓錐的體積。第一步:探究實驗每組學生拿出不同大小的一個空心圓柱、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3個圓錐。分別用3個圓錐裝滿水倒入圓柱中,觀察各要幾次倒滿,并把實驗情況做好記錄.通過實驗,以及各組之間的結果對比,學生會發現每組中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都是剛好倒三次水剛好裝滿。進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這樣設計,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不斷完善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第二步:推導公式1、結合實驗經歷,讓學生討論:圓錐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充分交流后達成共識“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2、緊接著,讓學生自行思考并解答: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計算公式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V錐=1/3 Sh(這個設計,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新知,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并突出教學重點。)第三步:自主應用出示教材例題3,引導學生找出關鍵句、劃出重點詞。放手讓學生嘗試獨立解答指名學生板示解題過程,集體訂正。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可以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應用能力。(三)課堂練習緊接著是鞏固提高環節,讓學生做做試一試的練習題。通過習題,能夠很好地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加深對圓錐體積公式的運用。(四)小結、作業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我會提問學生本節課有哪些收獲?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過的知識,在提高表達能力的同時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不同類型的作業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