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透鏡 教案.doc
4.2透鏡一、教學目標1.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認識透鏡的焦點和焦距。2.經歷用多種方法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過程,并嘗試對各種方法的優劣做初步評估。3.了解透鏡對光具有會聚或發散作用的原因。二、教學重點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三、教學難點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實驗,能通過分析概況得出結論。四、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師:考考大家,在野外露營時,你能用放大鏡和火柴取火嗎?學生紛紛回答能,請一位同學回答如何做能取到火。多:播放短片。師解說:發現不一會,火柴就點燃了。師:放大鏡的鏡片就是透鏡。我們生活中的透鏡很多,例如攝像機、望遠鏡、眼鏡、照相機、顯微鏡等的鏡片都是透鏡。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透鏡。多:圖片。板:4.2透鏡(二)新課教學師:根據結構特征,我們將透鏡分成兩種。中央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中央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板書:中央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中央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多:圖片師:請判斷出圖片中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學生判斷并回答。師:請同學們根據透鏡的結構特征來判斷桌上甲、乙兩個透鏡分別是什么透鏡?學生答甲是凸透鏡,乙是凹透鏡。師:你的判斷依據?生回答。師:分別將甲、乙透鏡靠近物體(書上的字)觀察成放大還是縮小的像?學生回答。板:觀察近處物體時,凸透鏡成放大的像;凹透鏡成縮小的像。多:圖片師:凸透鏡靠近物體觀察到放大的像,凹透鏡靠近物體觀察到縮小的像,說明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不同,那么它們對光分別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猜測。師:你的猜想是否正確?我們用實驗來驗證。介紹實驗器材及使用方法。學生實驗,討論并得出結論。板: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師: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對透鏡有了一定的了解,請設計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學生小結。多:摸;看;照。師:根據你設計的方法請分辨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分別是由上面透鏡做的?學生討論回答。你覺得哪種方法好。學生總結出:摸會弄臟鏡片不可取;照需要太陽光,陰雨天就不行了。所以,看的方法最可行。師:用你覺得可行的方法來驗證吧。學生實驗,發現近視眼鏡是凹透鏡,遠視眼鏡是凸透鏡。師:每個透鏡都有主光軸和光心,我們先來認識凸透鏡的。多:圖片。師:透鏡的中心稱為光心,用O表示。通過光心且垂直于透鏡平面的直線稱為主光軸。我們再來看凹透鏡。多:圖片。板:光心(O);主光軸師: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所以凸透鏡也叫會聚透鏡。師:凸透鏡能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會聚于一點,這一點叫做焦點,用F表示。多:圖片師:平行光可以從凸透鏡的左邊入射,會聚于凸透鏡右邊的焦點處。那么平行光是否可以從右邊入射?學生答能,并受到啟發知道凸透鏡有兩個焦點。師:我們把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f表示。老花鏡的“度數”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數乘100。多:圖片師: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桌上老花鏡上有這么個標記,說明什么?學生答。師:那么怎樣能粗略的測量出凸透鏡的焦距?多:視頻師生共同討論出需要的器材:平行光光源、凸透鏡、白屏、刻度尺。及具體的實驗方法。師生用大手電筒和凸透鏡及白紙模擬實驗,強調了步驟。多:解釋為什么紙上要出現最小最亮的光斑。師:之前實驗中,我們也知道了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所以凹透鏡也叫發散透鏡。多:在圖中標出光心和主光軸。師: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凹透鏡后變得發散,這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一點,叫做凹透鏡的虛交點。學生發現凹透鏡也有兩個焦點。師:同為透鏡,為什么一種能使光會聚,一種能使光發散,奧秘何在?多:展示兩種透鏡。師:發現凸透鏡可以看成由兩個三棱鏡底面對底面組成而成的;凹透鏡可以看成由兩個三棱鏡頂角對頂角組合而成的。而三棱鏡對光的作用是怎樣的呢?生: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探究。學生實驗。多:光線經過三棱鏡發生了兩次折射,出射光向三棱鏡的底面偏折。小結:光通過凸透鏡,兩個底面對底面的三棱鏡,由于折射光線都向底面偏折,所以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光通過凹透鏡,兩個頂角對頂角的三棱鏡,由于折射光線都向底面偏折,所以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師:那么透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的原因是什么?生:光的折射。師:今天你的收獲是什么?本課小結:1 從形狀、成像特點、對光線的作用等處,通過“一摸二看三照”辨別凸透鏡與凹透鏡。2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3 透鏡的光心、光軸、焦點、焦距。4 凸透鏡會聚光線、凹透鏡發散光線的原理光的折射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相信學生潛能無限。2、 學生自學過的簡單內容,教師不要重復,讓學生到前面簡單匯報,否則失去翻轉的意義。3、 物理課的翻轉,不能失去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的理念,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探究的過程,無論怎樣翻轉都不能丟棄,如何實現?通過實踐,我認為簡單內容放入微課中,學生自學,教學重難點,應做實驗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究,如果微課中已經展示了書中的實驗,可以開發特色小實驗,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探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翻轉課堂確實效率高,一堂課可以當兩節課來用,但最好能發揮集體智慧,合理分工制作微課集,更新教師理念,適合的課型進行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