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物理11.3電荷 教案.doc
電荷【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認識摩擦起電的現象,了解電荷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2了解驗電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3了解原子結構,認識元電荷、自由電子和電荷的移動。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活動感受摩擦起電,知道帶電體的性質;2在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感受人們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提高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常見的電現象,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2)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初步認識科學及相關知識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學重難點】1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2電荷量及單位3金屬中電子的自由移動【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思考:當空氣干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發,為什么頭發會隨梳子“飄”起來;如果我們身上穿了化纖衣服,衣服會粘在皮膚上,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出響聲,甚至出現火花。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師:這是摩擦起電的現象,人類對電的認識就是從這一現象開始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電的有關內容,先學習最基本的問題電荷。進行新課:板書課題:電荷師:接下來,大家先來觀察兩組組實驗:1用玻璃棒靠近碎紙屑,用橡膠棒靠近碎紙屑。2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碎紙屑,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碎紙屑。師:請問同學們,在兩組實驗中,玻璃棒,橡膠棒有什么不同?生:經過摩擦的玻璃棒和橡膠棒能吸引碎紙屑,沒有經過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橡膠棒不能吸引碎紙屑。師:對,經過摩擦過的橡膠棒或玻璃棒能過吸引輕小的物體,就說橡膠棒或玻璃棒帶了帶電,或者說帶了電荷,那么物體是怎么帶上電荷的呢?生: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體帶電。師:很好 ,那么帶的電是不是一樣的呢? 我們再來觀察幾個實驗,(1)將絲綢摩擦過的兩根玻璃棒相互靠近(2)將毛皮摩擦過的兩根橡膠棒相互靠近(3)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靠近3通過觀察,大家發現了什么?帶電相同的棒靠近時相互排斥。帶電不同的橡膠棒和玻璃棒相互靠近時相互吸引。師: 很好,我們把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電荷。事實上自然界只有這兩種電荷,即正電荷和負電荷。板書: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師:那么,大家想想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帶電荷?討論結果:(1)根據定義看能不能吸引輕小物體。(2)根據電荷間作用規律。出示驗電器,了解其結構演示: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師:為什么它能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呢? 生:帶電體接觸驗電器后,驗電器兩金屬鉑因為帶上同種電荷互相排斥而張開。(板書:驗電器的作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原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強調指出其原理并未用到異種電荷互相吸引。師:驗電器能檢驗出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嗎?生:能,看張角的大小。描述: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物理學中凡有“量”字的概念都表示了多少。電荷量用Q表示。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C(板書: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用Q表示。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C)4原子的結構(1)1897年,湯姆生發現中子,揭開原子是有結構的微粒。(2)出示乒乓球,結合桃子李子的結構說明原子的核式結構。(3)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分子(板書:物質 原子核-帶正電 原子電子-帶負電 5元電荷:在各種帶電微粒中,電子電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們把最小電荷叫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所帶電荷都是e的整數倍。互動:請問多少個電子帶的電量為1C?(板書: 最小電荷-元電荷:e =1610-19C)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演示:A、B兩個驗電器,使A帶負電,B不帶電,用金屬棒連接A、B的金屬球,可以看到B的鉑片張開。師:你們看到B有什么變化?互動:說明B的鉑片上帶上了電荷,它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在A金屬片上多余的電子的一部分,可以定向移動到B(板書:金屬可以導電。)導體、絕緣體:(1)電荷在金屬桿中可以定向移動,說明金屬是導電的;在一些物體中電荷不容易作定向移動,這些物體不善于導電或者不容易導電。(板書: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金屬靠自由電子導電。)(2)你能舉出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來嗎?強調:是“善于”和不“善于”,而不是“能和不能”。【板書設計】電荷一、摩擦起電: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電荷:正電荷,負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電荷量:單位-庫倫,符號-C二:、原子結構,元電荷板書:物質 分子 原子 原子核-帶正電 電子-帶負電 三、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金屬可以導電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金屬靠自由電子導電。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