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學期第6課《地震》教學設計.docx
第6課地震教學設計科學知識: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了解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科學探究:搜集并整理關于地震的資料,運用簡單材料模擬地殼運動,知道這種運動對地表的作用。科學態度:能保持對地表形態變化進行探究的興趣,并積極關注身邊可以觀察到的地球表面上的各種變化??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人類對地震的研究,知道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學重點:利用圖片、視頻資料,或通過模擬實驗,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教學難點:能根據模擬實驗,經過分析討論,認識地震的產生原因以及地震給地表帶來的影響。教學過程:一、聚焦問題導入1.出示課題頁2.談話:我們在這個單元中一起研究的是地表形態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地表形態呢,這是一直縈繞在我們頭腦中的疑問,讓我們在一起嘗試解開這個謎團吧。下面請你認真觀察看看發生了什么,說說你有什么感受?3.播放地震視頻。4.小結:大家剛剛看到的情境都是地震造成的。其實,全球每年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像這樣大規模的地震并不多,人們一直都在探索地震的奧秘,那么地震是怎樣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二、科學實踐活動: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一、交流整理有關地震資料獲得信息1.談話:課前,大家都搜集、整理了許多資料,屏幕前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聽一聽大家對于地震都有哪些了解。2.小結:同學們真棒!可以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能夠從地震的前兆、多發地區、影響和危害等多個方面進行搜集整理。地震帶來的影響是多樣的,在這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地表形態變化。二、聚焦地表變化,推測地震形成的原因1.教師出示地震后地表形態變化的圖片2.提問:聽了剛才的精彩分享,同學們能不能再來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圖片中哪些現象是地震后造成的地表形態變化?可以將你的發現及時記錄在活動記錄單中。【預設學生回答】生1:我發現路面發生了開裂,產生了大裂縫,甚至有的路面還發生了錯位。生2:地震后造成了地面坍塌,農田中出現了很多深坑。生3:我還發現路面高高凸起,連鐵路都彎曲了,鐵軌上方的鐵架也塌了下來。生4:我還想補充一下,我之前看書了解到地震也會造成斷裂,一些峽谷就是斷裂形成的,比如陜西的甘泉雨岔大峽谷,我認為這個也是地震造成的地表形態變化。3.提問:同學們不僅觀察細致還結合了自己的課外知識。地面的開裂、錯位以及塌陷這些都是地震所造成的地表形態變化。那根據大家發現的這些地表變化,請你猜一猜,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預設學生回答】生1:我覺得地震是地表的晃動造成了,因為通過之前的視頻我能感受到地震時會伴隨著劇烈的晃動。生2:我的看法不太一樣,我認為地震更可能是地球內部活動產生的,因為從剛剛的圖片中我們能看到從巖石層深處到地表的裂縫,而且我們之前學習了地球的內部結構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它并不是空心的,所以地震不應只在地表發生。生3:我認同他的觀點,我覺得地震是因為地球里產生了很大的力量,在釋放力量的過程中地震產生了,因為在地震中導致的房屋倒塌、山崩地裂都需要很大的力量。生4:我之前搜集資料了解到地震的源頭一般都在地球內部,所以我也認為地震可能是地球內部的力量造成的。4.小結:同學們真厲害,都能結合自己的觀察進行猜測。其實如同學們所說地震正是因為地球內部運動而產生的。三、探究地震的來源【預設學生提問】生1:老師,可我們地球內部結構有很多,那地震到底是在哪產生的?1.提問:非常好,這位同學提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地震強大的力量導致地表形態發生了變化,這種力量是從哪里來的?屏幕前的同學們可以結合我們上節課所學的地球內部結構,說說你的猜想。【預設學生回答】生1:我覺得地震的強大力量來自地殼,我們之前學習了地球的內部結構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而地幔和地核都是很厚的圈層,如果地震發生在那里的話,等能量到達地表應該就沒有那么強大了。生2:我們知道地殼主要是由各種巖石組成的,而且不同種類的巖石是在相互轉化的,所以我認為是地球內部巖石層的運動產生了力量。生3:我也認為是從巖石層來的,因為巖石層距離我們生活的地表最近,所以地震常常會造成地表形態的變化。2.提問:看來同學們已經有了共同的猜想,地震強大的力量導致地表形態發生了變化,這種力量到底是不是來自巖石層?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怎么能求證我們的猜想?【預設學生回答】生1:我知道,我們前兩節課就通過建造地球模型求證猜想,這次我們也可以模擬巖石層的運動,觀察地表形態變化。生2:可巖石層是怎么運動的?我們怎么來模擬?生3:這個我知道,我之前搜集的資料中說,巖石層就像很多層疊加在一起的大石板一樣,兩個板塊相遇了可能相互擠壓也可能向兩邊分離。生4:那我們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紙板來模擬不同種類或不同年代的巖層。生5:這個方法好!可是擠壓紙板好辦,要是向兩邊撕裂這么厚的紙板可太難了。生6:我有辦法,那在拉伸時我們可以用塑料膜來模擬巖石層,這樣就好操作了。3.提問:同學們的方法真不錯!如果我們想更真實地模擬地表觀察變化,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以添加哪些細節?4.小結:同學們的方法真是太棒了!既用到了我們使用過的建模方法,又有了很多創意。通過大家的合作我們完成了模擬實驗的設計,按照同學們的方案來求證一下我們的推測是否有道理吧。5.教師播放實驗演示視頻我們的實驗材料有:不同顏色的紙板和塑料膜。首先,將不同顏色的紙板疊放在一起代表巖石層,然后用雙手在桌面上向中間擠壓,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地表發生了什么變化。接下來,再把紙板拿起,向中間擠壓,同學們看看又有了哪些變化?最后,在塑料膜的兩端用力向兩邊拉伸,直到塑料膜斷裂。同學們又有了哪些發現?6.交流:同學們,在三次實驗中有哪些感受?紙板和塑料膜發生了哪些變化?7.小結:同學們分析的非常全面。通過剛才的模擬實驗,我們都能感受到巖石層擠壓和拉伸產生的力量,同時紙板和塑料膜所代表的巖石層出現了隆起、凹陷、斷裂等多種地表形態變化的情況。四、推想地殼運動的作用結果1.談話:通過剛才的實驗想必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地球內部運動會給地表帶來哪些影響。其實在真實環境中巖石運動的方向主要有:擠壓、分離和側向滑移這三種。請同學們結合之前的模擬實驗,仔細觀察在這些情況下,地表的形態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2.小結:同學們的分析很客觀全面。其實地球內部物質在不斷地運動著,地下的巖層也不是鋼板一塊,很多地方都有裂縫,大的叫做斷層。如果斷層一側或兩側的巖石突然發生移動,就會產生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會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的很遠,改變地表形態。三、科學實踐活動:怎樣避震一、了解如何減輕地震危害1.談話:上課一開始我們觀看了地震發生時的視頻,很多人會在地震中受傷甚至失去生命。地震發生時,為了減輕地震危害,我們應當怎么做?2.小結:同學們的好方法真不錯!王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逃生小技巧,在地震來臨時,你是否能想到這些?我們一起來看看。二、進行避震游戲。相信同學們都掌握了面對地震的正確逃生方法,屏幕前的同學們可以利用休息時間設計一個避震游戲,來檢驗一下我們的避震知識,或者也可以在家長的陪護下走進身邊的科技館,體驗一下地震小屋,在劇烈的晃動來臨時,你是否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四、拓展與應用1.談話: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可能帶來巨大的破壞。那么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是怎樣防范地震的?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資料,請大家談談你對張衡地動儀有了哪些新的認識?2.播放地震儀視頻資料3.總結:說的沒錯,我們也應像科學家們一樣嚴謹細致地對待科學研究。大家通過今天的研究想必都掌握了地殼運動與地震產生的關系,當然能夠改變地表形態的除了地震還有火山等其他自然現象。同學們可以在課下查找一些關于火山的資料,為下節課做好準備。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