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54制)八年級下冊語文12 《詩經》二首 教案.docx
12 詩經二首【課文分析】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詩歌,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的相思與追求。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藝術上熔寫景、抒情于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上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1)了解有關詩經的基本知識。(2)理解這兩首詩的主要內容。2. 過程與方法:采用比較閱讀鑒賞的方式,對兩首詩進行解讀。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養正確的愛情觀。【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詩經中的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難點: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節奏美。【教學流程】新課導入初讀感知分析探究課堂小結【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用古詩詞引入,激發學生認知課文內容的興趣。無題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學生朗誦這首詩詞,想一想這首詩表達了什么內容呢?對,表達了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看看詩經中又是如何描寫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思念的。課堂實錄:新課教學:關雎一、教師激趣教師講述:面對美好的人或物,人們都會產生愛慕之心,這就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謂的“夢中情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求之不得地愛慕著的人。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古代先民們通過優美的詩章,記錄了他們追求愛情而不得的過程,情感細膩,真切感人,如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追求。大家想不想具體了解追求的過程如何?追求的結果又怎樣呢?那么,請大家大聲朗讀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設計意圖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掃清文字障礙,感知詩歌內容。1.學生讀詩歌,教師板書重點字的讀音。雎鳩():一種水鳥。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逑():配偶。荇菜():一種可食的水草。寤寐():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jjiyotioqixngwmi2.聽朗讀錄音,糾正朗讀錯誤。3.學生自讀,體會詩的感情。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理解詩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內容描述一遍。本詩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做夢都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二、析詩歌設計意圖把握詩歌意境,理解起興和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教師分析全詩。詩歌第一章以荇菜的流動無方比喻女子的難以追求,刻畫了小伙子對姑娘的日夜追求和思念。第二章“輾轉反側”寫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憂思。第三章“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快場面以及小伙子內心的喜悅。教師設疑一: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教師講解:這是詩經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叫比興,“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教師設疑二:本詩在語言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講解: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這種寫法叫作“重章疊句”。所謂“重章疊句”,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重章疊句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造成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小結:這首詩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又不限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所以孔子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來,被冠以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蒹葭一、教師激趣教師:如果說關雎是一支完整的愛情進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的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的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摘自“百度百科”)感知課文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一、聽朗讀錄音,學生給生字注音教師板書:蒹葭()溯洄()晞()湄()躋()坻()涘()沚()明確jin jis huxmijchszh二、析詩歌設計意圖理解詩歌內容,掌握起興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齊讀詩歌,教師設疑。教師設疑一:詩中寫了哪些具體的事物?有什么作用?教師點撥:蒹葭白露河水這些景物讓我們感到絲絲涼意,它渲染了一種冷寂落寞的氣氛。教師設疑二:在這首很有畫面感的詩歌中,作者描寫的重點放在男女主人公身上,作者是怎樣描寫女主人公的?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教師點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從這些語句我們可以看出“伊人”是被河水隔絕,可望而不可即。教師設疑三:男主人公又是怎樣表現的呢?這又看出什么?教師點撥:男主人公“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從這兩個動作可以看出男主人公的匆忙,而這都出于求之而不得的焦急心情,表現了男子的癡情。教師設疑四:詩歌要寫男子對心上人的追求,但開篇卻寫到了茂盛的蘆葦、清晨的白露,這是什么表現手法?教師講解:通過前面對詩經的學習,我們了解到這種表現手法叫比興,通過對蘆葦、白露的描寫起興,引出作者要表現的內容。除了比興之外,詩歌還有一個明顯特點是運用了反復詠嘆的方法,每一小節只是簡單地變換幾個字,反復寫“可見而不可求”的渴慕之情,這種字數相等、句式相等、只變換幾個字的方式,使文章有一種整齊的形式美。教師設疑五:詩歌中“伊人”似乎是男子的心上人,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伊人”的含義呢?教師提示:不要局限于詩歌內容,要拓展思維,推而廣之。學生討論,教師做適當引導:“伊人”可以指一個具體的人,即心上人。大家也可以把“伊人”視為一種美好事物的象征,可以是我們的信仰、期盼、夢想等,因為在我們心目中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我們堅持追求,無怨無悔。探究: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教師明確:(1)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2)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小結: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課堂小結】這兩首詩大量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同時,詩歌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起興的筆法,全詩采用反復詠嘆的方法,更顯得韻味綿長。【布置作業】1.完成課后題。2.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板書設計】關雎:(畫面)相遇相思相悅蒹葭:(場景)蒹葭叢中覓伊人關雎-表白愛情愿望-傾心所思窈窕淑女強烈心愿君子好逑寤寐思念之情-追慕之心寤寐求之相思之苦輾轉反側幻想愿望實現-相處情形琴瑟友之結婚場面鐘鼓樂之-深切思慕 美好愿望蒹葭-蒹葭起興:寫景-蒼蒼萋萋采采追尋伊人:寫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朦朧 真誠【教學反思】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雖然有個別語句學生比較熟悉,但詩歌中有一些已經消失了的詞語,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真正理解起來也不容易,為了引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采用了播放歌曲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運用一連串的提問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鮮明而完美地在學生頭腦中再現出來,并繼之以表情朗讀直至成誦。詩經中的句子組織得不像絕句那么整齊劃一,押韻也不像近體詩那樣有規律可循,讀起來不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聽讀、跟讀、配樂朗讀、齊讀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朗讀,使學生逐漸習慣這一特點。當然,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應該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詩歌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比如背景、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