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54制)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126頁).docx
部編版(54制)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126頁)第一單元1 社 戲【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2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3體會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眷念之情。【教學重點】1理解分析雙喜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2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從不同角度描寫的。【教學難點】1分析平橋村是“樂土”的原因,以及看戲和“偷豆”的趣點。2用準確的詞語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心路歷程。3理解小說的現實意義。【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新課導入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二、自主預習1走近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2背景資料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戲引起的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對農村及其農民淳樸的品質的歌頌。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的部分。3關于社戲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社戲演出的內容是游園吊打。4字音字形歸省(xn) 行輩(hn) 攛掇(cun duo) 絮叨(x dao) 怠慢(di) 鳧水(f) 蘊藻(yn zo) 家眷(jun)楫(j) 大抵(d) 糾葛(ji ) 潺潺(chnchn)船篷(pn)皎潔(jio) 桕樹(ji) 棹(zho)5詞語解釋。樂土:自由快樂的地方。歸省:回家探望父母。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樣子。皎潔:(月亮)明亮而潔白。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屹立:像山峰一樣高聳而穩固立著,常比喻堅定不可動搖。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彌散:彌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輕慢,不恭敬。漂渺:現在寫作“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三、合作探究(一)整體感知1學生大聲讀課文,對文章圈點勾畫,理清文章的思路,從“時間”角度,從“事情”角度,從懷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內容。本文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從“時間”角度概括:看戲前看戲看戲后。從“事情”角度概括: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從“原因”角度概括:懷念童年樂土美景趣事伙伴。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1)七件事:A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去趙莊看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二)深層探究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作者為什么說“在我是樂土”?)作者筆下的平橋村:“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以“種田”“打魚”為業,“只有一個雜貨店”。“樂土”一詞既寫出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我”對平橋村的情感。“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可以免讀詩經之類難懂的書;可以釣蝦、放牛,體驗自由快樂的鄉間生活。2寫平橋村這一部分在全篇中有何作用?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3作者寫夏夜行船是怎樣烘托迫切心情的?夏夜行程是課文的精彩片段。作者寫起伏的連山如猛獸,以動寫靜,烘托出“我”的心情。聽到歌聲,料想發自戲臺,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轉、悠揚的笛聲,使“我”沉靜,反襯出此前急切的心情。4“我”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不好看。理由在于: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除正面寫出戲不好看,文中“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哈欠”也從側面作了烘托。5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么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月下歸航時,寫了小伙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偷吃豆,心情無比歡暢、輕松。四、課堂小結本文通過對“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第2課時】一、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小說社戲的故事情節和作者的行文思路。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社戲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賞析文章寫景的妙處。二、自主學習(一)人物賞析1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雙喜;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2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終。(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 表現雙喜反應靈敏。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3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3)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來”表現六一公公老實厚道。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老實厚道的老人。(二)語言品析1說說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2)趙莊便(真)在眼前了。括號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到趙莊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臺的錯誤猜測,因此趙莊一出現,“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2說說你對小說結尾的理解。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借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伙伴們和有趣的生活。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三)手法探究找學生朗讀第11-13段、22-23段,速度稍慢,同學們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并思考這幾段從哪幾方面寫景,結合哪些事物來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參考答案: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入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水鄉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傳神。視覺:月色朦朧在水氣里;淡黑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嗅覺:豆麥和水草的“清香”;聽覺: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似乎是橫笛,宛轉,悠揚。感覺: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等。如把“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比喻成“踴躍的鐵的獸脊”。以動寫靜,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抒發作者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三、課堂小結課文描繪了農村少年的群像,著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來的。2 回延安【教學目標】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本詩的藝術特色。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3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教學難點】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寫作方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用一首陜北民歌入題,讓同學們體會陜北民歌的高亢悠揚的曲調,引出這種歌詞的特點,導入回延安的講授。二、檢查預習情況1讀準下列字。摟定(lu) 白羊肚手巾(d) 糜子(mi)黍類(sh) 油饃(m) 氣喘(chun)登時 盞 腦畔 眼眶2解釋下面詞語。(1)幾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2)糜子:一種形狀像小米、沒有黏性的黍類谷物。(3)腦畔上:課文指窯洞的頂上。(4)雞毛信:一種粘附有雞毛以表示需要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5)赤衛軍:就是赤衛隊,指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內一種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組織。三、作者、作品介紹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東棗莊一個貧農家庭。16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2年5月,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學習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5年與丁毅等人集體創作歌劇白毛女。1956年用陜北“信天游”民歌體的形式創作了詩歌回延安,影響較大。此后創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門峽歌也成了詩人創作藝術的高峰。這些抒情詩充分展示了詩人提煉生活的藝術才情,情真意切,構思精巧,音律生動。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如放聲歌唱十年放歌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在藝術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鑒了國外政治抒情詩歌中的“樓梯式”,并將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律和對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獨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拓展】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四、賞析課文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讀時應注意不念錯字,不添字、漏字。教師范讀,或播放朗讀錄音。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感情基調積極進取、高度贊美。2總體感受詩歌。本詩共五個自然節,請分別用一兩句話概括這五個自然節的主要內容。(交由學生討論。)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五、感受全詩中心本詩以“信天游”的形式,寫詩人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激發了詩人無限興奮和喜悅的心情,抒發了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之情。【作業布置】1朗讀回延安,并為之配一首合適的樂曲。2查找有關信天游的資料,選取一兩個優美的信天游歌詞,下一節課交流。【第2課時】一、導入新課上一節我們留了一個作業,搜集優美的信天游歌詞,下面我們來交換作業,共同欣賞。“十冬臘月數九天,光脊背背炭實可憐。”“西北風頂住個上水船,破衣爛衫我跑河灘。”“前溝的糜子后溝的谷,哪達兒想起哪達兒哭。”“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紅旗一層天下都紅遍。”“雞娃子叫來狗娃子咬,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哥哥殺敵妹宣傳,褲腿綰在大腿彎。”這些銘心刻骨的描繪和傾訴,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圖景,和他們發自肺腑的怨憤和呼號。有表現生離死別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膽潑辣地表達真摯熱烈愛情的,有表現革命斗爭生活的。總之,信天游的歌詞大膽潑辣、直接生動地表現生活,這一點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二、賞析詩歌1詩人寫作這首詩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全詩以詩人離別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為線索。2詩的第一小節是如何新穎地寫出作者臨近延安時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的?作者離別延安已達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現在回來看望她,正所謂“近鄉情更怯”,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動。但作者卻說“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反襯出非同一般的興奮心情。一開頭便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想盡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滾、思緒萬千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深沉的愛和眷戀的表現。3體會作者在第一節中是怎樣通過一系列動詞表現情感的?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見到延安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中的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的懷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練,表情達意更加強烈、準確。4分析詩歌第二節的比喻修辭運用的與眾不同之處。“親山親水有親人”猶如看到家鄉的山、水,家鄉的人,一個“親”字,突出了詩人與延安的親密之情。而“羊羔吃奶眼望著媽”更是絕好的比喻,詩人如羊羔一樣吮吸著乳汁,眼望著媽媽。是延安母親的乳汁養育了詩人,是延安的小米飯使詩人成長。詩句活脫脫寫出了延安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而詩人正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5分析詩歌第三節是如何描繪詩人和親人熱烈歡聚的動人情景的。首先,詩人在這里通過描寫延安鄉親對詩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達了熾熱的感情。寫親人歡聚的場面,突出了燒熱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熱上加熱,選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親切又真實地寫出延安人民爭先恐后看望詩人的情景。其次,詩歌描寫老、中、青三代人與詩人的對話,突出了親人歡聚的情景。最后,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話題由延安而飛越千山萬水,內容從全國形勢到長江、黃河洶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國,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變化。6詩歌第四節運用哪種修辭描繪了延安城秀麗如畫的新面貌?具體談一談。主要運用整齊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榮的新姿躍然紙上。此外還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表達自己游覽延安新城的興奮和喜悅。延安煥然一新,詩人無限感慨,贊美之情溢于言表。7詩歌第五節詩人除了歌頌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又表達了自己內心怎樣的愿望?這一節藝術地概括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呼應前文,熱切期望英勇豪邁的延安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永遠站在最前列,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愿望:革命戰士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奮勇前進。8這首詩疊字的運用很有特點,有表事物的,有表數量的,有表情態和顏色的,請從詩中找出十幾個疊字詞語,按上述類別加以分類。(1)表事物的有:樹根根、羊羔羔等。(2)表數量的有:幾回回、幾根根、一口口、一條條、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態的有:緊緊、飄飄、團團、高高、滾滾等。(4)表顏色的有:白生生等。三、概括詩人是如何在詩中抒發感情的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愛延安、會親人、看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與延安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四、詩歌的藝術特點1夸張手法的運用。詩中寫道“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手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摟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摟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兒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感情。2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1)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2)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3)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一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后一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3動詞的運用很有特色。詩歌第一節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這里表現詩人與延安關系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撲”字,更體現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了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4語言的運用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五、小結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作業布置】1完成課后練習。2背誦整首詩。3* 安塞腰鼓【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理解排比句、感嘆句對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的作用。2感受本文所抒發的生命律動的激情。3領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訓練朗讀能力,體會文章的氣勢。5培養捕捉關鍵語句的能力,鍛煉理解分析能力。情感價值態度觀: 體會文章對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贊頌,對中華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贊頌。【教學重難點】1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氣勢。2品讀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教學方法】投影演示法、討論法、朗讀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在北方,夏季太陽肆無忌憚地照耀在廣闊的天地間,與冬季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形成鮮明的反差,從而造就了北方人義氣、豁達、豪爽的性格。對于南方,霧蒙蒙的天氣,濕漉漉的空氣,潤澤著江南的大地,也熏染著南方人的性格,他們清秀、不慍不火,優雅平和。所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將走進黃土高原,看看那群“樸實”“沉穩”的陜北漢子,他們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訴說什么?二、作者簡介劉成章,生于1937年,陜西延安市人,現任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六種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三、字詞積累晦暗(hu) 困倦(jun) 瞳仁(tn) 捶(chu) 燒灼(zhu) 亢奮(kn) 羈絆(j) 恬靜(tin) 冗雜(rn) 束縛(f) 戛然(ji)而止 淋漓(ln l) 磅礴(pnb) 驟雨(zhu) 震撼(hn) 閉塞(s) 嚴峻(jn) 輻射(f) 渺遠(mio)大徹大悟 嘆為觀止四、誦讀課文1請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朗讀2傾聽學生朗讀 3對同學的朗讀簡單評價 4指導朗讀五、分析文章結構(14)安靜的腰鼓(526)激昂的腰鼓(2729)寂靜的腰鼓六、研習文章第一部分文章是怎樣寫表演前的情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一群茂騰騰的后生,樸實得像高粱。從神情寫: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在沉穩而安靜的氣氛中,生命在積蓄激情,等待爆發。七、課堂小結這群陜北的漢子們,他們在積蓄激情和力量,等待敲響身旁的腰鼓,請同學們回去想象一下,敲響后的場景如何?【第二課時】一、導入上節課,我們了解了這沒有杏花春雨江南,沒有小橋流水人家,也沒有吳儂軟語的咿咿呀呀,只有奔騰的黃河,醬色的黃土,火紅的高粱,以及樸實、剽悍的西北漢子在等待時機敲響身側的腰鼓。今天,就讓我們踏上黃土高原,來欣賞他們用激情和力量敲起地腰鼓。二、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三、分析文章1觀看后有何感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驚心動魄。2而作者對它的情感呢?(用文中的話回答)贊美。好一個安塞腰鼓!3它總共出現了幾次?每出現一次,又分別在贊美安塞腰鼓哪個方面的“好”?贊美安塞腰鼓宏偉的場面;贊美安塞腰鼓雄壯的響聲;贊美安塞腰鼓擊鼓的后生;贊美安塞腰鼓綺麗的舞姿。4因此,人們這樣形容安塞腰鼓的表演“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表演是那樣的有“勁”,作家描繪它的語言帶“勁”嗎?這“勁”是大量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帶來的?排比。5請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歡的語句仔細品味,準備讀給大家聽,并簡要說說它好在哪里。請用“我喜歡,因為。”“ 美,你看(聽)。”“好,好在。”的句式來說。(將上節課學生未讀到的地方進行品讀)6同學們想一想,課文中在大量運用排比的同時,還運用了比喻、反復的修辭手法和短句,它們對描寫場面、表達情感起了什么作用?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場面的磅礴氣勢,充分地表達出作者對安塞腰鼓強烈的贊美之情。7那樣壯闊、火熱、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孕育了這樣的力量,可文中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與安塞腰鼓有什么關系?江南的水更多表現的是清秀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的元素是粗獷的,這是生命力量的對比。在作者看來,黃土高原的人“樸實”“沉穩”“安靜”,他們還保存著生命的“元氣”,相比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經流逝了許多許多,改變了許多許多。8西北,曾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有人說過,黃土高原的土層有多厚,它的文化積淀就有多深,但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地理封閉,改革開放后,安塞人仍過著貧窮的生活,可他們為什么還能將自己的腰鼓打得那么響?文中有沒有宣泄他們情感的一句話?因為他們的軀體里涌動著強勁的生命力量,更因為他們的骨子里充滿著對新生活的強烈渴望!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9這“勁”從何處而來?聯系陜北的歷史及歷史人物的精神;地域特點及改革開放回答。 正因為窮,所以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響整個黃土高原時,他們激動了,他們飛揚了,他們回憶起那些曾為“保衛”這片土地勇往直前的戰士們,他們要繼承并發揚這種精神,他們要為“建設”這片土地大干一場。于是,他們擊起了腰間的鼓。10當鼓聲戛然而止時,給人一種寂靜的感覺,作者認為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在這運用了何種手法?結尾有何深刻含義?這就是以聲襯靜,以聲襯靜的手法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早有運用,正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雞啼”來反襯寂靜,是激情后留下的一片寧靜,給人以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間。想到安塞人的骨子里充滿著對新生活的強烈渴望!想到安塞人的渴望定能實現!所以“另一個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遠的雞啼”,是全新的生活!(請學生朗讀最后3小節,要讀出在寂靜中的沉思。) 四、解讀難句合作探究,領悟文中寫意語句的內涵。五、創意展示請發揮你的創造力:“安塞腰鼓”品牌準備在中央電視臺打廣告,做宣傳,請你為它擬一則廣告詞。六、課堂小結落后只是暫時的,只要生命有一股勁,重生之日并不遙遠。人活得要有一股勁!這勁,是生命力,是上進心,是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學習上,要有一股猛勁;工作上,要有一股能勁;事業上,要有一股牛勁!我們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這股勁,才在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后,神奇的崛起。你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新一代,你們該怎樣做呢?4* 燈籠【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課后讀讀寫寫中的字詞,品析優美語句。2思維發展與提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3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4文化傳承與理解: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品味傳統文化中寄寓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1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教學難點】理解作者感情的變化,體會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卻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吳伯簫的燈籠。二、教學新課(一)檢查預習1讀讀寫寫。爭訟 領域 斡旋 靜穆 思慕 悵惘 鏘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暖融融 馬前卒 人情世故2作家作品及燈籠文化。3文章的主要內容。(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1請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并思考文章為什么以燈籠為題。“燈籠”是文本的線索,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燈籠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情感。2找到文本圍繞“燈籠”記敘事情的段落,并說說圍繞“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挑著燈籠迎祖父回家;上下燈學母親對自己的照顧;村頭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節看燈、猜燈謎;族姊遠嫁,官銜燈記錄家門的興衰;紗燈上描紅;由宮燈、唱詞聯想漢獻帝;聯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諸多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請你做簡要說明。有文化上的: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有情感上的:挑著燈籠,迎回祖父,長幼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是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三)深度解讀作者的愛國情感學生合作探究:1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達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10、11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情,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2結尾段“唉,壯”作者為何發出這樣的感慨,文本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義是什么?參考答案:1第10自然段作者由想象宮燈的裝飾,聯想到在宮燈陪伴下人物的活動,想到了漢獻帝,從而把燈籠與歷史人物聯系到一起。11自然段就自然而然地寫到歷史人物中愛國的將領。這樣的安排,使行文更加自然、流暢,為后面直抒胸臆做鋪墊,由對燈籠的個人情感過渡到家國情懷。2作者寫這篇散文時,正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之時,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所以作者發出“燈籠不夠了”的感慨。最后一個自然段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此時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憶,而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凝聚力的精神,團結全國人民抗戰,打敗敵人,保衛好自己的家園。結尾表現出作者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四)體會文章寫作特色1在回憶的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征,而能達到寓情自然的目的,還在于作者擅長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請結合文本,分析作者綜合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2請同學們分析文章中作者感情的變化?特色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第3自然段寫“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講故事是記敘,“燈籠還在院子里亮著嗎?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是抒情。第11自然段“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寫。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既創設了感人的意境,又抒發了強烈的情感。特色二:感情變化明晰,結構嚴謹。這篇文章由小時候喜歡的火、光自然過渡到燈籠,又由燈籠聯想起親人的關愛,通過對宮燈的想象,體驗到了深長的歷史況味,結尾處,情緒陡然一揚,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個人的情感升華為家國情懷的表達,情感也轉而悲壯激越。最后一段又由燈籠聯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壯”字,再次升華中心,贊頌蓬勃發展的中國革命。與開頭兩段聯系起來。(五)學生質疑問難1交流文中精彩語句。2質疑問難。(六)小結燈籠這篇散文,回憶了作者與燈籠有關的往事,寄寓著豐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見大,融記敘、抒情、描寫于一體;語言自然樸素、清新練達,既樸實平易又生動傳神,娓娓而談,侃侃而論,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是我們學寫散文的典范。課時作業:閱讀吳伯簫的其他散文,感受其散文的寫作風格。第二單元5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目標】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2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難點】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3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4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1導語,多媒體播放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視頻。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2認識作者。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并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并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3檢查預習效果。(1)字音。衰草連天(shui) 連翹(qio) 緯度(wi)銷聲匿跡(xio) 蓑衣(su) 阻撓(no)忌諱(hu) 悄然無聲(qio)(2)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二、整體感知。1視頻欣賞朗讀:思考: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2朗讀:思考如下問題,快速篩選有價值的信息。(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明確:(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三、合作探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1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2學生齊讀610段3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的說明順序
- 關 鍵 詞: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部編版(54制)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