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54制)八年級下冊語文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學課件.ppt
莫言:生于1955年,原名管謨業,生于山東高密市,中國當代著名作家。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女,1930年生,藥物學家,青蒿素(抗瘧藥)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5年10月獲得生理醫學諾貝爾科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第1課時,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56年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zho)中 (1936 ),學習目標,1.掌握“格物、致知、檢討、緬懷、袖手旁觀”等詞語的含義。 2.了解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體會作者論述的目的。 3.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4.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解釋詞語: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觀 四書,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識。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正心:端正心思,不生邪念。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齊,有治理、整理的意思。,研討課文,一、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二、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三、“格物致知”在大學里早已提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么?,四、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五、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六、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七、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研討課文,一、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二、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實驗,三、“格物致知”在大學里早已提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學的實驗精神。,原因是: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事實論證),作者列舉了哪個事例進行論證的?,弊病,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四、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2.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實驗的方法,你能舉一些例子嗎?,五、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1.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2.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以自己的經歷為例(事實論證),作者是怎樣論述的?,六、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七、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第2課時,論證思路,請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給全文劃分層次。,一、論點:,三、論證方法,二、論證結構:,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212),(13),提出論題,首先(25),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然后(610),分析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1112),指出當今的中國學生依然輕視實驗精神。,(1),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檢測,1解釋下列句中加黑的詞語。 (1)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 致知: (2)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袖手旁觀: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 2儒家的“四書五經”指的是什么?,探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很窘迫或著急。,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3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什么問題?作者的結論是什么? 4.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對我們的現代教育有哪些不良影響?,主要探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作者的結論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示例: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總 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