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54制)七年級下冊語文14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案.doc
第四單元14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學目標】1概括內容,了解文中記述葉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2感知形象,學習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品德,了解葉圣陶先生的語文觀點。3積累語言,領悟作者簡潔的表達,體會真摯的情感。【教學重難點】1學習略讀,快速捕捉閱讀重點。2理清全文思路,賞析精彩語段。【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有這樣一位“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他熱切地主張規范現代漢語;有這樣一位當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對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葉圣陶,我們曾經學過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腳記金華的雙龍洞,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二、品讀題目1學生齊讀課題,說說你讀到了什么?明確:“二三事”,敘述了有關葉圣陶先生的幾件事。“先生”,感受到作者對葉圣陶的尊敬。2學生帶著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讀課題。三、梳理內容1文中寫了關于葉圣陶先生的哪幾件事?勾畫文中總結提示性的、過渡性的語句。“凡是同葉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無不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動。”“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2概括文中寫了關于葉圣陶的哪些事情。(板書)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誠復信律己嚴:寫文章用寫話風格文風方面重視簡潔重視語文力求完美四、感知形象1回味先生的語言他說:“不必客氣。這樣反而費事,還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語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萬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覺得不妥再改回來。”明確:待人平易,為學謙虛。他說,他非常悔恨,真不該到天壇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為公寓必是旅店一類,想到我在京城工作這么多年,最后淪為住旅店,感到很悲傷。明確:待人真誠,關懷備至。他不止一次地說:“寫成文章,在這間房里念,要讓那間房里的人聽著,是說話,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明確:寫話風格: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他是帶著一些感慨說的:“你寫成文章,給人家看,人家給你刪去一兩個字,意思沒變,就證明你不行。”明確:文風方面重視“簡潔”。2回憶先生的身影一次聽呂叔湘先生說,當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葉先生屋里去,見葉先生伏案執筆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標點。明確:治學嚴謹。有人到東四八條他家去看他,告辭時,客人攔阻他遠送,無論怎樣說,他一定還是走過三道門,四道臺階,送到大門外。告別,他鞠躬,口說謝謝,看著來人上路才轉身回去。明確:待人寬厚。3理解先生的苦心凡是拿筆的人,尤其或有意或無意而寫得不像話的人,都要常常想想葉圣陶先生的寫話的主張,以及提出這種主張的深重的苦心。明確:寫文章用寫話風格,文風方面重視簡潔,重視語文力求完美。葉圣陶先生熱切的主張規范現代漢語包含規范的語法、修辭、詞匯、標點等。五、體會情感1品味作者評價葉圣陶先生的語句,讀出深情的贊美。“我常常跟別人說: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在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和同輩里,重視語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葉圣陶先生應該說是第一位。”2品味表達作者對葉圣陶先生情感的語句,讀出深切的懷念。“記得那是舊歷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這消息,外面正響著鞭炮,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我看了信,也很悲傷,不是為自己的顛沛流離,是想到十年來的社會現象,像葉圣陶先生這樣的人竟越來越少了。”“葉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業績。”六、積累語言葉圣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作者張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葉圣陶先生亦師亦友,對先生最好的懷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傳承先生的語文主張。張中行先生的語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葉圣陶先生倡導的平易簡潔的寫話風格。1理解積累典雅的雙音節詞繁碎繁密細碎 修潤修改潤色商酌商量斟酌 遵囑遵照囑咐違理違背情理 商討商量討論2理解積累經典名句“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3積累平易深摯的語句“寫話風格,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葉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業績。”“葉圣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七、再讀課文融入自己對葉圣陶先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題、開頭段、結尾段。八、總結全文葉圣陶先生以他寬厚的人格感染著我們,以他嚴謹的治學引領著我們,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勵著我們。讓我們不負先賢,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規規矩矩作文。3 / 3
- 關 鍵 詞:
- 人教部編版54制七年級下冊語文14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案 人教部編版 54 年級 下冊 語文 14 葉圣陶 先生 二三事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