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54制)七年級下冊語文17 短文兩篇 教學課件.pptx
17 短文兩篇,陋室銘,1. 了解銘文的特點。 2. 疏通文意,積累文中關鍵詞句,熟讀并背誦全文。 3.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高尚品質。,學習目標,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曾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貶為地方官。,作者簡介,德馨,鴻儒,苔痕,案牘,xn,hn r,ti,d,讀準字音,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整體感知,朗讀課文,德馨 (品德高尚的“我”),龍,1. 作者怎么樣引出陋室的?,山 水,比喻起興,山,仙,水,陋室,合作探究,2. 作者在本文提到諸葛亮、揚雄有何作用?,明確: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自己的高尚志趣和抱負,以此類比,證明“陋室”不陋。,3. 作者借山水喻陋室,以仙人、龍比喻陋室主人有美好的品德是為了表明什么心跡呢?,這種借他物來表明心跡的手法叫什么?,不慕名利、安貧樂道、高潔傲岸、追求樸素自然。,托物言志。,松樹,物,志,屹立峭壁,不畏風雪,堅韌頑強,傲岸不屈,陋室銘,設喻引題,山,仙,水,龍,喻,喻,陋室,德馨,環境清幽(景),情趣高雅(事),古賢自喻,反詰點題,人物不俗(人),手法:托物言志 修辭:對比、對偶、比喻、比興、反問、借代,安貧樂道 高潔傲岸,何陋之有,陋室不陋,課堂小結,翻譯下列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式:倒裝句,賓語前置 之:助詞,賓語(何陋)前置的標志。,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孔子說:有什么簡陋呢?,仿照陋室銘的文體,為我們的教室或為你的書房、課桌、鉛筆盒等寫一篇題為 銘的銘文,可寫文言文,也可用現代文。 要求: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作業布置,謝 謝,愛蓮說,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美麗的蓮花。你喜歡蓮花嗎?為什么?,導入新課,我國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也喜歡蓮花,并且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愛蓮說,探究一下本文抒發了他怎樣的感想吧。,1. 積累文言詞句,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 2. 理解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贊美,表達了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3. 學習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學習目標,說說你自學了哪些知識,查找了哪些知識,向同學們展示你的自主學習成果吧!,匯報自學,展示自我,導入新課,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后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顥、程頤成名,他的才識才被認可,經過后來朱熹的推崇,學術地位最終確定,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師。,關于“說”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作者周敦頤曾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縣,“軍”是宋代行政區的名稱)地方行政長官,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托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文章。,展示重點詞語讀音:,蕃( ) 頤( ) 濯( ) 淤( ) 漣( ) 馨( ) 褻( ) 噫( ) 鮮( )有聞,fn,y,zho,y,lin,xn,xi,y,xin,傾聽美文,體會作者感情,1. 給課文劃分朗讀節奏。,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2. 作者描寫了哪幾種花?主要是為了贊美哪種花? 作者描寫了菊花、牡丹、蓮花,主要是為了贊美蓮花。,大聲朗讀,整體把握文意,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探究疏通文意,把握重點的文言詞語。我們可以根據回答問題的情況,評選自學小能手。,1. 解釋重點字詞。 蕃: 獨: 自: 予: 染: 濯: 漣: 妖: 焉: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多。,只。,自從。,我。,沾染(污穢)。,洗。,水波。,艷麗。,語氣詞。,(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蔓: 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褻玩: 君子: 鮮: 聞: 宜:,名詞用作動詞,橫生藤蔓。,名詞用作動詞,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益:更加。,潔凈地挺立。亭亭:聳立的樣子。植:豎立。,靠近賞玩。褻:親近而不莊重。,指品德高尚的人。,少。,聽說。,應當。,2. 一詞多義。 “之”的用法和意義。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助詞, 的),(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助詞, 的 ),( 助詞, 的 ),3. 詞類活用。 例句:不蔓不枝。 例句:不蔓不枝。 例句:香遠益清。,蔓:名詞用作動詞,橫生藤蔓。,枝:名詞用作動詞,旁生枝莖。,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4. 疏通文意。,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翻譯: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原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翻譯: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它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原文: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翻譯: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原文: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旨,同學們,周敦頤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人品極高,胸懷灑脫。曾任南康軍地方行政長官,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托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文章。那么,周敦頤要通過這篇文章表達怎樣的志趣呢?請大家合作交流下面問題:,1.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蓮的,并找出相關的句子。你發現作者筆下的蓮具備了哪些品質? 作者是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描寫蓮的。 環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潔身自好。 體態(外在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香氣(外在美):“香遠益清。” 美名遠揚。 風度(感受):“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莊重。,2. 作者稱蓮為“花之君子”,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備哪些美好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茍,豁達大度;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態氣質。,3. 作者主要描寫和贊美蓮花,開頭卻為什么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么作用? 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在作者眼里,三種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菊花象征避世的隱士,牡丹象征以富貴媚人、從俗從眾的人。蓮花象征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君子。,4. 你同意作者對菊花、牡丹的評價嗎? 同意,因為“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三種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所以他對菊花、牡丹做出這種評價。,5. 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社會上也許會有一些污濁的現實,如果逃避現實,特立獨行,不可取,我們要做到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潔身自好。,對比閱讀,體會語言風格,1. 朗讀課文,說說這兩篇文章在語言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兩篇文章都是駢散結合。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愛蓮說以散句為主,句式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富于變化。,2. 陋室銘開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和愛蓮說開頭的“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在寫法上相同嗎?,不相同。陋室銘開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類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也可以借高尚之土散發芬芳。愛蓮說開頭的“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是來襯托作者的“蓮之愛”,表達自己愛君子之德的主旨。,吟詠涵誦,表達閱讀感受,從文章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等,都值得我們借鑒。,周墩頤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從而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尚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希望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課堂小結,1. 課下積累古詩文中描寫蓮花的詩句。 2. 背誦陋室銘和愛蓮說。,作業布置,謝 謝